基于问题探究式微课的应用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黄美丽
[导读] 随着微课应用教学的形式多样及广泛普及,教师尝试着用它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
        黄美丽
        佛山市南海区业余体育学校
        摘要:随着微课应用教学的形式多样及广泛普及,教师尝试着用它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采用基于问题探究式微课应用教学,以授以学生知识学习的方法为顺序,从问题情境、问题引导、问题分析、知识剖析、学生探究、学以致用为主线来呈现内容,呈现的内容以学习知识空间为顺序分割成细小的节点。从课堂效果来看,基于问题探究式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学生方向明确,学生发言积极了,学生能按需学习。另一方面教师的点拨纠错让学生能更直接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心态、方向,成绩有提高。
        关键词:微课 碎片化 问题引导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都在尝试着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希望能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来获取好的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影响。遵循中学信息技术课标的要求,希望能最大化的帮助学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最后解决具体问题。让其不单是获得鱼,更是获得渔。
        如何改变传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查缺补漏还能强化巩固知识呢?这是当今教师们追求的目标。
        随着微课的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的广泛普及,加上其主题明确、简短精悍、碎片化、结构化学习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教师运用于教学,故我们尝试以基于问题探究教学的微课来教育和培养学生。
二、微课应用教学的意义
        “微课”教学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戴维·彭罗斯提出的。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情景真实、问题聚集等特点。它是一种新资源类型。微课视频一般为5到8分钟,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2]。
        对学生来说,生动的微课资源,学生看了,能因其形象的讲解而印象深刻,达到掌握该知识的目的。另外,微课呈现的是将零星的、碎片化的一个个知点整合成的结构化的知识,通过教师的精准分割,学习内容即是一个整体,却又是可以独立分散的知识个点,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来学习知识,减少了教师反复讲解的苦恼,也减少了学生反复学同一知识的无味。毕竟,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老师很难把握做到根据每个学生学习的状况来讲解知识,只能实现为大部分不懂的人再讲解同一知识点,单独的个别指导也只能是有限的。而经过分割后的微课却能很好的实现学生的系统学习,按需学习,真正的实现学习的个别对待。学生发现哪个知识点不懂,则可选择哪个知识反复学习,而不用从头开始,就像有个老师在旁边指导样,想学哪里就学哪里,却不会有因为对一个问题反复的问而害怕老师说教等而产生的心里负担。也避免了因为担心怕老师说教、怕看到老师不耐烦的表情,没懂却说懂了的事情,学生可以放心的,安心的按需学习,直道自己学好学懂为止。
        对教师来说,有了微课资源的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及教学设计将更加丰富,更有亮点也更具有针对性。
        因此,“微课”的应用有人们追随的必然性,借助微课这一资源,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形象化。
三、微课应用设计的策略
        那如何将“微课”设计得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优资源呢,笔者认为结合“激趣、引思、易悟”这三方面来进行微课设计,可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激趣:指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探讨。例如:在上《网络中的连接设备》时,可以采用一个通水实验,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所需设备(水厂,水泵,水塔,水管),连接用户实现通水。学生感到很好玩,个个都越越欲试,学习热情高涨,然后通过实践,与学生一起分析选择该设备的用意及作用,从而类比到网络设备的选择及分析中,让学生很快的就明白网络设备的集线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的功能及其使用的情况,效果良好。
        (二)引思:指的是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继续往下学习的渴望。孔子认为学习的理想境界是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有所思才能有所成,只有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才能取得成效。比如:在讲解《网络拓扑结构》时,引入物理通电的知识,以小视频演示串联、并联及电线两侧联接等形式的通电实验,以电阻作为暗箱,控制影响灯光亮度的效果,让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并找出影响灯光亮度的原因,是灯的问题还是哪个暗箱的问题?因为是生活实际的例子,问题答案比较显然,能引起学生思考,又能让学生获得成功。学生就很自然的跟着老师的脚步,从而能让学生快速明白,网络中总线形结构,星形结构、环形结构等的优、劣势。进而知道该如何选择哪种网络结构进行组网。
        (三)易悟:悟,指的是理解、明白、领会。易悟,自然就是易懂,只要经过稍稍思考就能明白。我们在设计微课时,一定要让学生有所悟。学生只有有所悟,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比如:《IP地址及其管理》,本节课理论性内容较多,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学生学习起来会乏味,并失去兴趣,在课初,我以寄信地址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IP地址。比如:两人要通信,需要知道两人的具体住址,信才能准确的寄到,那同在网络中,两台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要互通信息呢?也必要有相应的地址标识,这就是IP地址。而后,以选择住房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IP地址分类。如:我们住的房子,有两房一厅、三房一厅、四房一厅以及别墅,如果两个人住,两房一厅就够了,如果五个人住呢?以房子类型的不同适合不同人数居住和不同价钱而选择不同房子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来学习IP地址分类的问题,这种类比迁移的对照学习法,让学生很容易就感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IP地址分类的知识点……。
四、基于问题探究教学微课模式
        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热情高涨,然后学有所成呢?要激趣,引思,最好的办法就是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驱使学生学习,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所悟,学生如何才懂得利用所学去解决具体问题呢?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置身于问题中,然后去探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能所悟。具体教学模式如下:
        课堂教学:课前微课导学,课中教师以问题引导,任务驱动,学生探究,剖析知识,微课助学、帮学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基本过程为:微课引导——学生探究——点拨纠错——协作学习——反思学习。
        微课设计:以授以学生学习的方法为顺序,从问题情境、问题引导、问题分析、知识剖析、学生探究、学以致用为主线来呈现内容,呈现的内容以知识为顺序分割成细小的节点,即是知识碎片化,结合则成一个整体,分散则是独立的知识节点,以实现学生的按需学习
        微课应用:课前导学,主要是以问题情境,问题引导、分析,教学目标等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课中助学,主要是帮助教师指导学生,为其讲解、分析知识,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供其按需学习。课后帮学,主要是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继续学习课堂还未掌握好的知识。
        点拨纠错:教师在学生按需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对易错和难理解的知识进行分析指引。微课推送,在课前导学,课中助学,课后帮学。
        协作学习:学生分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类似的问题。教师给予难点内容提示。


        反思学习: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对照学习表格,检查学习结果。
五、基于问题探究教学微课的应用
        (一)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微课导学,自主学习)
        师:课前播放微课,以小虫花样滑雪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然后以问题情境,小虫是怎么跨越小树和小雪人实现花样滑雪的?引导学生思考。
        生1:跨过小树和飞越小雪人。
        生2:绕过小树和飞越小雪人。
        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二)问题引导,实践探究(以问题引导,检验学生自学成效)
        师:课中,以问题,小虫跨过了小树,飞越了小雪人,可小虫自己如何知道,遇到小树、小雪人等的障碍时,就跨越或绕过呢?
        生:要是小虫有感应器就好了。
        生:给小虫安装上眼睛,用眼睛看见了就跨越……
        生:用方向控制小虫……
        师:要是能像控制遥控车样的控制小虫就好了,有没有这样的东西给我们用呢?
        事实上在Scrath的“控制”模块,是有像感应那样的控制指令的:“如果……就……,如果……就……否则……”。
        师:讲解知识,“如果……就……,如果……就……否则……”,我们称之为条件语句,条件语句是一种根据条件执行不同代码的语句,如果条件满足则执行一段代码,否则执行其他代码。
        例:“如果你考试及格,你会得到奖励。否则,你就得受到惩罚。这里的条件就是“考试及格”,结果是“奖励”或“惩罚”。
        师:那小虫要跨越小树,条件、结果是什么?
        生:条件是小树,结果是跨越。     
        师:“如果”的条件我们怎么设呢?我们知道Scratch编程,有点类似“拼”积木,积木讲究是配形、配对,“如果”后面是一个棱形方框,按我们搭建积木的思维,是不是要寻到一个棱形的木块呀?在“侦测”里有很多的棱形块,到底哪个适用呢?在“侦测”指令中有个“碰到……”指令,“碰到”对应的是对象,比如:墙壁、角色、边缘、鼠标等等都是对象的范畴。下面老师演示下小虫跨越小树的制作。
        师:“如果……”指令常与“侦测”条件一起使用,同学们尝试帮小虫跨越雪人吧。
        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回看微课“知识讲解”或“跨越小树”节点。生:讨论、并完善《滑雪》游戏。
3、协作探究,深入了解(任务驱动,微课助学)
        师:知识剖析,条件控制指令是当满足条件就执行,不满足就不执行的指令。“侦测”指令常与条件控件指令结合使用,以实现某种功能。
        师:同学们对条件和侦测指令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了,那试试,帮助帮运动员跨栏吧。
        师:任务分解,要实现运动员跨栏,那么首先是要跑起来,然后就要判断,是否遇到栏杆了,跨越的时候,增加高度就可。
        师:请同学们三人一组,一起探讨和尝试,并完善程序。
        生:根据自我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回看微课“问题引导”、“知识讲解”、“跨越小树”或“任务分解”节点。
        生:探讨、分析、编写程序脚本。
        设计意图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协作探究中提炼出观点,加深Scratch命令使用的认识。
        (四)反思学习(自我评价,微课帮学)
        教师:同学们完成的很不错,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自己学到什么了?对于还掌握不够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将自己还有疑问的知识提出来,共同探讨及学习。
        学生:自我反思,讨论并学习。
        设计意图
        能帮助后进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结语
        以问题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形式来开展微课教学,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学习变得容易了,学习的积极性非常强烈,各小组间的协作也比较明显。同时,微课的结构化、碎片化,很好完成了教师的角色,帮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所需,反复回看不懂知识,节省了教学时间,也节省了教学精力,更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学习和按需学习。最后作品完成效果良好。另外,由于学生基础的薄弱,对于协作学习的内容难以把控,通过教师的任务分解和难点的提示,学生大都可以完成。基于学生学习的忘性,后续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习题的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习题的解题思维培养。

参考文献:
        【1】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2】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
        【3】《如何应对微课的知识“碎片化”现象》余双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年第0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