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建 孙凤山
安徽省亳州市青云中心小学 236800
摘要: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实现教育的公平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均衡发展。本文试图从微观的视角入手,借助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来深度剖析当前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找到解决的策略,以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伯恩斯坦 语言编码 教育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均衡发展包括的内容:区域之间的均衡;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群体之间的均衡,尤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本文从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的理论角度分析,在同一学校的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关注每一位学生,实现教育公平。
二、伯恩斯坦语言编码理论概述
在20世纪70年代,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在他们早期生活中发展了不同的符码(Codes),或者说是说话的形式,这些会影响他们以后在学校的经验。伯恩斯坦是从语言表达的形式将其分为精密型语言与封闭型语言,精密型语言包含复杂的语法、语句的编辑和普遍性的语意体现,同时搭配一种以个人化的社会关系来陈述。封闭型语言则由简单、选择性低且限制性的语法与语词,依赖特定脉络的语意与以集体性社会关系组合成而成。
(一)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倾向于使用不同的语言代码
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孩子大多倾向于使用精密型语言代码,他们在早期生活中继承了父辈的文化资本,在语言方面有比较规范和系统的训练,语言逻辑性强。而来自工人阶级或农村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使用封闭性语言代码,他们语言的特点是语句简短,不具有逻辑性,对语言的理解要依赖场域,具有特殊性。伯恩斯坦强调,使用封闭性语言代码的孩子并不意味着他们从来不使用精密型语言代码,只不过这类孩子在家庭和社会中不经常使用这种代码而已。
(二)语言编码能够解释劳工阶层子女学业失败的现象
伯恩斯坦认为,中产阶级及其以上阶级都倾向于发展精密型语言代码,并且学校里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精密型语言代码,这对于来自劳工家庭的孩子需要做出一种改变,从家庭到学校要转变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然而这种改变对他们而言可谓困难重重,很难适应新环境,容易产生对学校排斥的心理或者是造成他们的自卑感。劳工阶层的孩子在学校环境中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这就是他们学业失败的主要原因。
三、基于语言编码理论的视角剖析当前教育的不公平
伯恩斯坦的语言编码理论解释了来自劳工阶层的儿童在学校学业失败的原因,由于来自不同背景的儿童倾向于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而学校又是精密型语言环境,所以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
1、学生的起点不公平
学校是精密型语言环境,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却倾向于采用不同的语言代码,这对劳工阶层的子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他们在跨入学校的第一步,就要努力改变自己原来的语言形式以便适应新的环境,然而这种转变是艰难的,因为他们已长期习惯于运用封闭型语言代码,突然间的转变很难做到,这容易对学校产生排斥感或者形成自卑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出现逃课、辍学的现象。
而中产阶级的子女则由于学校的语言环境与自己原来的一致,很快能够适应学校新环境,这就造成了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起点的不公平。
2、教学中的不公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更多的是精密型语言代码,语言具有逻辑性、规范性。这对于习惯于封闭型语言的学生是不小的挑战,他们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往往表达不清楚,逻辑混乱,老师表情很难看,更甚者会训斥,而惯于使用精密型语言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则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老师往往给予会心微笑、赞许,前后的反差很明显使学生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四、寻找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
语言形式的差异本来无可厚非,然而在现实中却造成了很大影响,惯于使用封闭性语言代码的学生在学校中处于不利地位,不利于教育均衡发展。
1、家长应尽早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习惯
儿童的语言最早形成于家庭,受不同背景的影响,儿童往往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中产阶级及以上阶级的儿童倾向于发展精密型语言代码,而工人阶级的儿童则倾向于发展封闭型语言代码。因此,作为工人阶级家庭的父母要从小侧重培养孩子的精密型语言。例如,可以参加一些早教班,每天带孩子一起阅读一些书籍,陪孩子一起看动漫片。通过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发展精密型语言,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且还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2、教师要熟知两种语言代码的优劣,恰当使用
封闭型语言代码偏向于形象思维,教师使用该类型语言授课一般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理解,而且还使课堂生动有趣。精密型语言代码偏向于抽象思维,语言生硬,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易产生听觉疲劳。如有些教师上课照本宣科、语言枯噪乏味易导致学生开小差,不愿听讲。因此,教师要熟知这两种类型语言的优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必要时将二者转换,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提高课堂效率。
3、教师公正的对待每位学生
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会宽容,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成才的权利,作为教师能够做的就是让他们茁壮成长,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因材施教,教育机会均等,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保建.教师期望的有效传递[J].科教导刊,2016.
[2]张人杰. 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谭光鼎.王丽云主编.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卢妮娜.走向教育过程公平[D].安徽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