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宁波市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西校区 315010
【摘要】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的习作过程:找准“生长点”,立足“最近发展区”;直面“困难点”,传授习作的方法;抓住“着力点”,以评促改,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立足“三个基点”,就能提升习作课堂有效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习作教学 生长点 困难点 着力点
学生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困难点”,关注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生长点”和“着力点”。笔者将以统编教材四上习作课《我学会了
》为例,浅谈如何立足这三个“基点”,更好地提高习作教学的有效度。
一、找准生长点,觅得“最近发展区”
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能力目标应该线索清晰、螺旋上升,每次习作应该有明确的教学指向,尽量做到一课一得。而最有效的课堂就是教师本着“一课一教”的心态,找准学生的“生长点”,将这一点开发下去,挖掘透彻,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一课一得”。
以统编教材四上习作课《我学会了
》为例,教材中给学生提出了本次习作的要求: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学会做这件事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有过哪些有趣的经历?心情有哪些变化?四年级学生对于把一件事写清楚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如何把学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具体、写生动,并写出自己的有趣经历和心情变化。具体目标为:
1.通过交流自己的洗碗经历,并借助图片,了解洗碗过程。
2.用思维导图等形式简单表示洗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克服的方法。
3.通过例文的评改,引导学生运用“动作准确恰当、想法适时穿插、表达真实有趣”的方法把洗碗过程写具体、写生动。
为了突出运用“动作准确恰当、想法适时穿插”这一课堂“生长点”,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了“学洗碗”的实践,并收集了学生学洗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困难的方法及相关的动作。这样通过细致的有序的指导,就能立足“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搭建习得新知识的桥梁。
基于学情,目标的设置和环节的设计都应该包含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需求的“生长点”。确立了“生长点”,再去寻找“最近发展区”,使得目标技能成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二、直面困难点,搭好习作“脚手架”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时,这时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突破“困难点”,为学生搭好习作“脚手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素材支撑,助学生“有内容可写”
在《我学会了
》这堂课上,教师先选择了教材中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亲身经历过的“学洗碗”入手,让学生回忆学习洗碗的过程,说说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学会洗碗的,老师适时补充洗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图片,勾连已有的体验,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了写作的素材。有了第一课时习作方法的逐步指导,在第二课时中,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学做的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来写,学生就会有章可循。
(二)思维导图,助学生“有方法易写”
在记事作文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很好地将事情发生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时,适当地引入思维导图,理清写作的顺序。在《我学会了
》习作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自己的洗碗过程。接着展示图式,让学生说一说,这位同学学习洗碗过程中,让人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是哪些部分。学生就会将目光聚焦到“怎么学会”的细节上,让学生在这些主要环节边上继续画分支线,即在学会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解决的。学生知道了在学洗碗、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可以用上准确、恰当的动词把过程写具体,写生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叙事模糊的问题。
三、抓住着力点,做足评价修改功
(一)评改及时
《我学会了
》这堂课上,教师安排了两次评价修改。第一次评价修改,教师预设的评价指标聚焦在“动词使用是否准确恰当”,有没有把学洗碗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具体。这个指标给学生写片段铺设了“台阶”,又给学生开展评价交流提供了“拐杖”。当然,对于评价的指标,老师并没有封顶,在课堂互动交流中,通过对比学生的片段,引导他们发现有的同伴写的片段中适时穿插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则表达风趣幽默,把学洗碗的经历写得很有趣。从而动态生成第二条、第三条评价指标——想法适时穿插、表达真实有趣。那么第二次评价修改也就水到渠成,让学生的习作学习再次得以增量,使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充分肯定,也使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激励,有了进步的目标。紧接着要组织学生修改。此时,学生正处于有新认识和新收获的状态,动笔就成了自我需要的事。
(二)方法多样
1.自我评价
“吾日三省吾文”,所谓“三省吾文”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通过评价别人的作文,找出自己习作的优缺点,并进行互相比较,进行自我修改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作文“评”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自评自改的习惯。
2.互相评价
四人小组合作互评,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指导学生在自评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角度,找出他人文章中的可取之处,并根据自己的思考,给予肯定的评价。这一过程让学生学会充分挖掘同学文章中的闪光点,同时还给同伴一些可行的建议,指出习作改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小组全体成员循环交换阅读,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3.鼓励朗读
除了提倡自改、互改等作文修改的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修改方法上作一些引导。以往的习作修改,学生往往都是静悄悄进行的。教师在《我学会了
》这堂课上,先指名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请大家评议;再引导学生都来当一回“朗读者”,把最得意的修改之处读给同学听。耳朵有时比眼睛更灵敏,所以朗读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修改方法。
综上所述,习作课教学要关注学生习作的每一个过程,顺应学情,立足上述三个基点,提高课堂有效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荣维东.交际语境写作[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16:13.
[2] 刘仁增.叶圣陶谈写作[J].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7).
[3] 田春梅.浅析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