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走向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高中思政二考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武丽清
[导读] 高中学习是旨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深度学习,二考复习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高中老师的难题
        武丽清
        宁波科学中学    邮编315336
        摘要:高中学习是旨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深度学习,二考复习效率一直是困扰我们一线高中老师的难题。本文尝试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研究,获得知识或技能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无论是教师问题链的科学设计主导下学生的高阶思维的训练还是学生为主体进行典型题讲解开展深层次学习,都是对学科思维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 问题链 学生主体
        
        浙江作为新高考改革的试点,除语数两个学科外,其余的七选三学科和英语学生都是可以参加两次高考的。作为政治教师,首考的复习我们轻车熟路,相信各位教师各有各的高见。而对于二考,我们不同程度地都会有些不知所措。因为大多实力派学生都已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结束本学科的学习,而继续学习的同学或许基础不够扎实,或许做题技巧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他们经过首考的挫折,产生“政治难学”“功夫辜负有心人”的思想意识,感觉背书背得滚瓜烂熟的同学也有没考好的,一些痴心于题海战术的同学成绩也不尴不尬。换位思考,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很能体谅学生的无奈,但仅仅体谅不能解决问题,关键是找到原因并致力于解决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学生满足于“做题+背知识”的浅层次学习方式,而高中学习是旨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深度学习,而深度学习是通过学科思维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育促进知识意义建构、高阶思维发展及学科素养培育的、基于学生高效学习本质的学习方式。接下来就二考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提高二考复习效率略做探究。
        
        问题链设计——教师主导开展高阶思维
        深度学习要求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但另一方面,深度学习并不能自然发生,需要促发条件,而教师从发现问题入手,对问题再思考、再加工,从而构成问题链引发学生进行高阶思维思考和训练,使学生摆脱简单提取、机械记忆的低阶思维活动,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当然,问题链不是问题的简单相加和堆砌,而是有整体性、层次性、递进性和思辨性的问题链,通过问题分层,层层递进,梯度升格。实现整合、迁移到灵活应用驾轻就熟。因此,我们在整合问题时应遵循四个维度:第一,逻辑性。各问题内部和问题之间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问题主线要明确。解决问题需要推理与论证。第二,递进性。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第三,挑战性。问题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同时学生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第四,应用性。理论最终要落脚于应用,要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意义。以这个高考题目为例:(2015·浙江10月选考)通过多轮竞价,最终A企业用3000万元人民币购买了某卫视黄金时段60秒的广告播放权。在这一过程中①货币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②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③价格反映供求而不能反映价值④购买者之间的竞争决定商品价值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对价格变动和形成的决定因素只知道价值决定价格,且理解不到位,其它变式说法都不清楚更不能深层次理解。我在整合《经济生活》第二课、第九课知识的基础上,设置了连续一系列问题:1.为什么说价值决定价格?举例说明谈谈你的理解。2.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3.由前两个问题推断,你认为在商品经济中,价格的变动和形成实质上是谁在决定着这一切?三个问题形成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的问题群,问题层次性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不断升级,思维深度和分析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使学生层层突破,深入理解“市场机制决定价格的形成”也是正确的表述。同时,对“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和深度学习,大大提高复习效能。          
        典型题讲解——学生主体进行深度学习
        大家所熟知的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其中,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尤其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即“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我们学生在平时总是遇到即使“背得出”也拿不到高分的尴尬境遇,哪怕平时背东西也经常出现“记了忘,忘了再记,再记还容易忘”的恶性循环,这其实仍然暴露出我们学生平时的浅层次学习,即抄写、死记老师或书籍中的一些重点(这样做唯一的好处就是:看着自己的笔记本越来越好、书籍中线条越来越多,从而向自己证明自己努力过)。说到底其实就是没有真正吃透知识本身的实质,而要真正掌握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学了的东西讲给别人。

因为讲的过程,其实就是对知识进行深加工以及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思考整合,加深理解和印象的过程。在讲的过程中,学生是独立思考的,而不是跟着老师或书去思考。跟着老师和书去思考通常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大多时候只是假懂,只有自己尝试练习说一遍,才会发现其实思考上还有很多卡壳的地方,也会发现哪些环节自己还没那么懂。只有当你自己能快速、轻松、逻辑清晰的讲出来的时候,才代表你真的懂了。另外,讲的时候还学会了关联知识。也就是运用“已知”的知识来讲解“未知”的知识,运用已有的概念来说明新的概念。这样才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同时可以让新旧知识连接在一起,实现融会贯通。
        在首考后的每一节复习课中,我不反对很多同学记笔记,但在抄和划的基础上,对于重要知识点,以及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进行结对互讲,让自己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对于学生的错题,我也会给他们合理时间进行前期准备,包括本题考点是什么?审题需要注意什么?根据材料文本(结构、标点、关键词等)和题肢设计,你觉得命题者意图是什么?让他们在课上讲给其他同学听,哪怕有时候可能需要占用较多的课上时间。只要他能给别人讲明白,这个知识点一定是真正掌握了且吃得很透。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的记住知识点(理解是记忆的最好方法),又能加深对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从而有效提高解题能力。以这个试题为例:中国古老的稻田养鱼保存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青稻田养鱼是典型的稻鱼共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生态互利,稻鱼双丰收。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要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构建符合人们需要的具体联系③要充分利用事物联系的多样性,促使其价值的创造性实现④要立足于部分,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本题学生的错误率很高,都不敢选择③,关键是对联系的多样性理解不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讲评之前来问老师),让学生从联系的概念、联系多样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多样性的原因角度结合本题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就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明显加深。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分析讲解就很亮眼: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本题中稻和鱼作为共生的生态系统,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稻鱼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的多样性是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具有多样性,而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不同的事物整合在一起时,事物就会发生变化,可能是人类所期望的也有可能是为人类所困扰和担忧的,正因如此,人类才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比如本题中稻鱼共生的系统,就是人类以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目标,充分恰当运用了主观条件即发挥主观能动性,又综合分析关注鱼和稻生长的有利条件,把握有利于鱼和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彼此互为外部条件),从而实现生态互利,稻鱼双丰收,达成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初衷。
        学生能运用已知知识一气呵成进行的这一系列论证推导过程,说明学生已经在相关知识的支撑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这一推理过程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重现教材知识,而在于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完美融合。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认知领域六层次目标,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而学生能如此讲出来就是对教材知识识记理解的基础上的迁移与运用,是在事理与学理基础上对知识本质认知的批判与构建,就是六层次中的“分析、综合和评价”,是由背诵识记做题的浅层次学习向深层次学习的转变,是向思维深处漫溯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阅读、实践、研究,获得知识或技能来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无论是教师问题链的科学设计主导下学生的高阶思维的训练还是学生为主体进行典型题讲解开展深层次学习,都是对学科思维和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吴川.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1):19-21.
        [2]王守其.论深度学习的逻辑进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1):28-29.
        [3]朱立明.冯用军.马云鹏.论深度学习的教学逻辑[J].教育科学,2019 (03):24-25

 
   
                                                                    (宁波科学中学   武丽清)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