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活动的指导原则初探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吴晓丽
[导读] 幼儿园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织部份,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正确、有序、科学地组织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意义。
        吴晓丽
        重庆市涪陵区幼儿园,重庆 408000
        摘要:幼儿园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织部份,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正确、有序、科学地组织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意义。随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我园在如何优化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组织方面做了积极尝试,梳理和总结了在生活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几点指导原则,努力提高各生活环节组织的有效性,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活活动        指导原则  初探
        一、整体性原则
        (一)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人的本质应该是身心各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幼儿培养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因此,教师应注重五大领域的有机渗透,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而不是只片面追求幼儿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
        (二)一日生活是一个教育整体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认为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由此可见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一日生活中每个环节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及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忽视。老师应善于利用各生活环节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随机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中处处都充满着教育契机,“时时是教育时,处处是教育事”,某些偶发事件,更需要老师运用教育机智进行随机教育。
        三、适宜性原则
(一)生理方面
 1、幼儿园的设施设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生理特点
        幼儿园添置的设施设备,要有利孩子的生长发育。在《指南》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桌、椅和床要合适。椅子的高度以幼儿写画时双脚能自然着地、大腿基本保持水平状为宜;桌子的高度以写画时身体能坐直,不驼背、不耸肩为宜;幼儿园的床也不宜过软等。
 2、幼儿园保育工作也应考虑幼儿的生理的需要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各环节的组织,应首先以幼儿的身体健康为前提,如:鼓励幼儿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幼儿的午睡时间,一般应达到2小时左右;孩子在园看电视的时间不宜过长,3-4岁幼儿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4-5岁幼儿看电视不超过20分钟,5-6岁幼儿看电视不超过30分钟等。
心理方面
 1、生活环境的创设应直观、形象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由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生活环境创设也应考虑直观、形象等特点,如:在盥洗室的“洗手流程图”要图文结合,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在水龙头旁贴上水龙头在哭泣的图片标记,暗示孩子们要节约用水;在上下楼梯的右侧贴上“小脚印”,无声地引导孩子们上下楼梯靠右行等。
  2、生动的游戏情境
        在生活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说教或是严厉地制止或批评,而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直观、生动的语言或根据具体情况,创设密切相关的游戏情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当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时,老师故作神秘地说:“孩子们,这道菜有一个特别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孩子们听了都感觉很好奇。老师接着说:“这个菜的名字叫‘吱吱吱’是根据你们的小嘴巴发出的声音而得来的。不信你们吃一口青菜嚼一嚼,听一听是不是这个声音。

”孩子们听后都很有兴趣地嚼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孩子大声嚷着:“是有咯吱吱的声音。”于是,孩子们吃菜的积极性明显高涨起来,很快吃完了青菜。
        四、一致性原则
        (一)家园要求的一致性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强调了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也不难发展,只有家园配合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往往很多孩子在家在园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如: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能很好地吃饭、穿衣,而在家里却做不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对老师很有礼貌而在家里却蛮横无礼,乱发脾气。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一些指导性建议,共同一致要求,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老师之间配合的一致性
班级老师的一致要求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也非常重要。如果同一个班级,一位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严格,非常注重孩子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而另一位老师则对孩子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视而不见,那么可以想象,在这样班级里的孩子很难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如果两位老师经常交流孩子的日常情况、一致要求,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差异性原则
(一)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指南》中强调 “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由于幼儿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老师应充分尊重幼儿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关注和指导。
(二)减少消极等待
由于幼儿存在体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完成事情总是有先有后,因此,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等待和集体行动,给孩子更多自主选择、自由活动的空间,减少消极等待。如,在幼儿园的起床环节,动作迅速的孩子先穿好衣物后可先入厕、自主取水,自主选择区域游戏;个别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还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孩子穿衣服、扣纽扣等,这样的班级秩序井然有序、活而不乱,也避免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六、自主性原则
        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又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
(一)教给孩子自我服务的方法
        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是做得慢而包办代替。如: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
(二)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在组织实施生活活动时,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使孩子在“无声”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自我服务的方法和技能。如班级的物品不宜过高,便于幼儿拿取;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标记等暗示幼儿可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此外,班级的物品还应尽量做到分类明确,放置有序,在相应的盒子或篮子上配有相对应的物品标记,幼儿便能很容易地自主进行分类、整理。
(三)让孩子学会自主管理
        幼儿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教师应充分信任孩子,给予孩子更多自主管理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班级的主人。如轮流担任“小老师”,给每个孩子锻炼的机会;选举小班长、班组长,卫生管理员、阅读管理员等,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让孩子参与班级生活规则、游戏规则的制订,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采用集体评议、互评、自评等多种方式,增高幼儿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师只有在生活环节组织过程中充分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等,及时把握生活环节的教育契机,才能在保证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提升生活环节教育的整体实效,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C] 2012年9月
[3]李 奕《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11年第9期
[4]林少玲《优化环境,提升幼儿生活活动质量》[J] 学前教育 2010年第6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