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嘉忆
(北京理工大学 10008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被受到重视,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反而被忽视,导致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文化被丢失和遗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丢失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从当前发展现状出发我们需要以更加正确的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主要是阐述保护遗产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空间保护是一个相对概念,总体上有利于当前我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保护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反而忽视了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在政府影响下人们也认识到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认为在21世纪之前,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个时间内我国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消极影响,因为过于现代化的发展是以摧毁传统为前提的,导致物质财富和新的文化出现,但是传统精神财富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传。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的认识与现状
文化空间也被称为文化场所,为Culture Plac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按照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时间内、特定场所内剧本的民俗文化活动与仪式的场所,有时间与空间特诊。人类学上的文化空间首先是一个文化性的物理空间、人化空间,有特定的有形的文化场所,而且在这个场所内有人类在生活、活动,有固定人群在其中,满足这些要素的基础上,这种文化空间才是完整而且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化空间与遗产保护没有引起国人的重视,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虽然有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但是并没有上升到文化空间的概念上来[1]。总体上来看文化空间以遗产的概念更深刻,也更宽泛和立体。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导致文化空间长期被人们忽视,导致文化破坏成为一种寻常事件。比如被划分为遗产保护单位的建筑作为保护标志物,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因此产生一种鹤立鸡群的效应,导致周围建筑和群落处于弱势,被轻视与忽视。实际上恰好是这些没进入到保护范围内的建筑与建筑群构成的保护对象,构成了文化空间,被保护对象仅仅属于文化空间内的一个要素而已。而且目前被列入文化保护的村落和古城等,人们在开发的时候粗暴的将生活在其中的人挪了出去,同时认为这是“保护”“开发”一种手段,导致物是人非。比如丽江古城片区无居民生活,反而被注入了与文化截然不同的东西,遭到不少诟病。在中国存在很多这样的村镇和乡镇,大都只剩下一副没有生命体征的躯壳。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的活态性以及保护
非遗最大特征就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种族个性与审美习惯的“活”的体现,依托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技艺等作为表现手段。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的特性,就是指“活的生活文化”。
从当前来看人们常常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文化摁价值而且以某种形式存在的资产,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文化形式存在,是历史残留的体现,而价值就是流逝的时光与文化留在上面的痕迹。非遗就像是散落在中国各地的饱经沧桑的大树,尽管枝叶凋零、尽管枝繁叶茂,都只是它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始终是活的,而且矗立在它生长的土地上。这种文化空间的呈现就是非遗内部原始文化基因,这种活性凝聚了群体在生活过程中长期注入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而且因为这个族群而一直存在,因此具备生命力。
我们现在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活性、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处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当中,不断发生变化和创新,这也造就了活态性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只要活性不在非遗文化也就不再。这给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提出问题,如何在保持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保持非遗的活态性,这里提出几个观点,首先是对非遗的调研,探寻生命与传承之本,了解贯穿在其中根深蒂固的民族群体精神,展示出民族价值,从源头与根本上保护非遗。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这应该成为基础工程,只有做好这一点才可以守住文化的根本,其他措施才可以积极有效的发挥本身的价值与作用[2]。而且笔者认为非遗文化空间的保护也就是保护“根”,是文化传承的根本,而“本”则是文化的本土性与整体性。其次在根的保护上需要明确传承人的地位,同时为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鉴日韩的成功经验。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将传承人称为人间国宝,而且将他们连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同指定,不仅仅在经济上提供保护,而且在法律上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且规定技术比如传给他人,倘若密不传人,则不能指定为人间国宝。这种方式既保护了继承者的地位,也明确了他的责任。第三,对于保护主体责任的确定,我国在这个方面仍旧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进行文化保护的时候,会与经济利益追求产生矛盾,这个时候需要以人为本的利益来处理。传承者在传承过程中应该确定自己文化中最值得保护的部分,同时积极参与到保护措施当中,让措施决策更好开展。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承人非常重要,但是也没有必要过分强调重要性。因为他们仅仅是保护中的一个环节,而并非全部,良好的保护需要政府与传承者的共同努力。
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至少要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在特定文化空间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另一方面是在特定自然空间的文化和文明条件下。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来自民间,而且有特定的文化渊源,这些文化渊源与地方、环境之间存在内部固有联系。因此遗产资产一旦脱离本土环境真实性就会受到损害。在很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群众生活、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且表现出民众相传的风俗习惯,规范和约束了人们的生活,慰藉人们的心灵。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环境存在内部固有的联系,遗产资产一旦脱离环境之后就会降低真实性,这就需要在保护当中坚持本土策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空间本土的一个策略,就是在遗产或者是众多遗产集中地球的城市建立一个开放的机构,比如文化中心和展厅等,机构具备遗产所在地的本土特征。而针对当前发展现状,非遗保护应该有重点的进行,比如在局部遗产再造的过程中保护现存技艺传承人员,以记录、描写、转移等手段来加强遗传的抢救[3]。这些场所会凝聚大量传承人员,让分散在各地的文化继承人能够相聚在一起,帮助传承人相互学习和借鉴,让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要重视群体性,体现在生态整体性、文化整体性等各个方面,综合实现对文化空间的保护。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传统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一部分,是各个民族遗留续下来值得保护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做好文化空间保护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田静波,王文燕. 旅游开发中”非遗”保护的资源整合与文化空间再造——以”山西非遗里的四季”研学活动为例[J]. 旅游纵览, 2020, No.326(17):50-52.
[2]韦宝畏, 裴宏博, 许文芳. 基于非遗传承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建构——以图们市典型朝鲜族传统村落为例[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038(006):26-34.
[3]雷燚、汪耀龙、唐刚. 村落文化空间解构与重塑——以安溪蓝染为例[J]. 城市建筑, 2020, v.17;No.360(19):54-56.
[4]江娟丽, 杨庆媛, 张忠训,等.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 经济地理, 2019, 039(006):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