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香涵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省沈阳市,110000
丹东隶属于今辽宁东部,一座沿海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历史变迁和战乱的洗礼,在城市的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的景观形式,锦江山公园就建造于此。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锦江山公园的名字有着不同的变化,内部的功能也存在众多差异,所呈现的景观特点与特征也不尽相同。究其这些改变的原因,与丹东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但总体是与丹东城市的建设息息相关。
作为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公园,锦江山公园的形成对丹东的城市建设有着一定的影响。然而,对于公园历史文化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文化背景的追溯也没有形成相对系统的研究。所以通过对丹东锦江山公园的研究,可以对丹东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为今后城市公园的建设提供历史文化的前提,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公园的历史沿革与园景变迁
1.1公园初建
现今景色优美,人群众多的锦江山公园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多重的洗礼。根据史料记载,锦江山公园为曾开辟前是野草丛生的荒岭和溪流等冲击的深沟。虽然周边没有名贵树木,但周边树木众多,且树种多为阔叶树,周边的环境显得尤为幽静深远,后经过开辟。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战胜后,接管了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殖民地。随着殖民的入侵,为巩固其根据地和进行文化的渗入,开始在此修建园林。修建前期,安东日军政署土木科长松本龚逸邀请日本的僧人细野南岳来到此,在第二年的四月,细野南岳规划建设临济寺,同时期又建有忠魂碑,在道路、植物的种类和配置上做了最初的规划,开辟山道,在临济寺的周边种植樱花树木和落叶松等植物品种,总计几千余株。由此,锦江山公园开始初具园林性质。
1910年,日本人白泽设计规划了镇江山公园,面积为29.7万平方米,初期的几年时间内,在公园的内部种植些许的树木来增加园内的绿化效果。同年,在镇江山的半山腰处建造了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时,为期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神社—安东神社,安东神社在其早期的时候被称为安东大神宫,是1905年的10月日本人建造的安东军政署的遥拜之地,后改称为安东神社,并于同年迁入到镇江山。之所以建造神社,是由于日俄战争的爆发,大量的日本人开始向东北转移,为满足其移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宗教的祭祀活动而修建,后期的锦江山公园仍然具有初期神社园林的部分性质。此时内部的建筑,植物种类和配置等仍由日本人所管理,日本的园林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所曾现出的园林景致也更加偏向于日式的园林景观风格。民国二年(1913年),在镇江山的山腰处修建了安东八蟠宫等建筑,自此,镇江山公园的修建才算真正意义的开始。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横田多喜在白泽设计初期公园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规划与设计,开始绿化工作,据史料记载,接下来连续五年的时间内,完成了镇江山的植树计划,园林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兴建众多供日本人祭祀的场所。从锦江山公园的初建,到不断的完善,能够充分反映出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公园呈现出的不同特点。
1.2公园管理转移与修复
随着时代的更替,公园的修建和管理也慢慢的由中国人所接替。
公园的景观形式受到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园林元素,注重植物的选取和环境的营。民国五年(1916年),开始对公园景观和公共设施进行补充。在保留原来公园景观环境的基础上,在公园的广场进口处栽植树木,利用公园内的溪流做成水池,并设计了喷泉,山景水景交相辉映,绿植作为整体的背景,神似一副山水图。由此,公园已经具有了最初的雏形,将此处原有景观与人工设计的景观二者相结合,达到和谐共生的一种自然关系。此处公园虽不是最早带有公共性质的园林,也是最有其独有特点的公共园林。民国十三年(1924年),成立园林事务所,在后续的时间里,公园面积不断扩大,内部景观也在不断的更新,绿化的进展是显而易见的,又先后栽植了众多品种的树木,整个公园被绿树所包围,呈现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以沈阳为爆发点,日本侵略者大肆侵犯周边地区,随后占据整个东北。期间,对辽宁地区景观的影响尤为突出,丹东虽然不是战争的主要根据地,也难逃被摧残的命运,锦江山公园也受到部分的破坏。
1934年,安东的市民捐款,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处展望亭,名曰“东天阁”,来此可登高望远,园内景观尽收眼底。在后续十年的时间内,园林中的树木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到1935年时,树木的总数已经达到了十万多株。在1936年,园内又先后增加了三角亭、草亭、射箭场、荷花池等等。园内景致美不胜收,公园内景观元素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出园林正在向中国式古典园林的方向发展。因其公园内风景及其秀丽,也在当时被列为“东北沦陷时期的八景之一”,被誉为“满洲第一园”,史称“满洲第一名山”。后因日本的对外不断扩展,经济的匮乏,园内的景致大不如以前,内部神社、忠魂碑等均数拆除,不胜从前。
2锦江山公园的时代意义
每一个园林景观的出现,必然会有历史的因素所存在,丹东锦江山公园不仅是一处游览胜地,更是历史文化景观的见证。既是文化与文化的碰撞,也是不同种景观的融合。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带来了具有浓重宗教色彩的神社园林风格。同时,也是文化渗入的一种形式,存在于丹东这块土地上,后经过时代的变迁,锦江山公园的主导风格已经由日式向中国古典园林形式转化,园林的思想有所改变,但神社园林的风格或多或少的影响园林的建设。
锦江山公园见证了丹东从沦陷到人民独立管理这样一段历史,用其特有的方式,为当今的世人保留着这段历史,文化的差异,造就景观效果的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才能够更好的区别于别处公园景观环境,也为世人留下一副绝美的历史画卷。观其古今,览其景致,用这样无声的描述,向人们展示这别有一番风味的景观环境,以及其创造的时代意义。也可通过这些历史遗留的景观,来让现如今的人们去回顾那段曾经被侵略的历史,这些也正是其占领东北地区所遗留下来的显著标志。
3结语
观其众多历史公园的发展历程,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公园所留给当今的也绝非是一处简单的园林环境,更是向人民传达着一种文化的演变,和时代的更替。虽然历史不能重新再次经历,但可记忆与保留,锦江山公园正是这样一处标志性的公园,现如今公园内部公共设施齐全,植物配置完善,游客及当地人往来不绝,公园承担起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功能,同时作为重要的城市环境纽带区域。穿梭于公园各处,走在林间小路上,仍可感受到历史所留下的那一抹淡淡的痕迹。
参考文献
[1]张健,李竟翔.昙花一现的近代中国东北神社园林[J].华中建筑,2017,35(10):61-65.
[2]李金焕.浅析丹东市锦江山公园植物配置及园林构建[J].现代园艺,2018(06):84.
[3]王丹丹. 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