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下居住区景观空间改造——以苕溪东路改造景观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6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陆祎萍1 许亚卓2
[导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

        陆祎萍1 许亚卓2
        1湖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2汉滨区城乡规划设计院  陕西省安康市 725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为了让人们在居住区中提升身体健康,不仅是居住小区内部景观,更是要做好整个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营造工作。本文则从实际出发没探讨了在城市居住区景观空间营造中如何考虑到居民健康。
关键词:居民健康;社区景观;空间
        引言
        截至2007年,全球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从2000年的36.06%剧增至2019年的60.6%。随着城市居民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升,居住区公共空间不断压缩。快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红利,间接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疏离,持续加重的环境污染、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嘈杂、城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焦虑及压力都对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引发了多方面的健康危机。
        1、疫情背景下对健康空间需求
        疫情的肆虐引发了公众对“健康·生活·空间”的思考。居住区作为人们行为活动发生的基础和媒介,对应着特定的空间要素。后疫情时代对居住区景观品质的判定应以公共绿地是否满足居民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行为需求。对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生活圈居住区中生活群体的个人健康、年龄等因素促使人们多样的健康行为呈现不同的交流形式特征需要各种特定不同的活动空间才能实现。
        不同的健康行为导致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复杂,因此,构建具有针对性且高适宜性的空间载体,才能为人们提供积极的行为关怀。虽然近年来城市环境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逐步得到重视,但研究并不全面。众多学者对居民行为活动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但针对后疫情时代人群健康需求和行为活动转变趋势的研究不多。大多数人忽略了不同空间对健康的影响,导致社区空间环境未能充分发挥其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特定人群健康的预期目标。因此,通过营造适应居民健康行为、满足健康需求的社区景观空间,在特殊时期快速配置居民活动和生活场景供给,有效提高城市韧性,由广义的景观营造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社区生活环境。
        2、现今的新村式居住小区
        新村式居住小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时期我国重要的居住区住宅形式。在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住宅楼遵循经济、使用的建设标准,景观空间雷同缺少针对性设计。近十年全国范围开展了老小区改造工作,以优先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对小区配套设施、给排水、交通停车设施增加,小区内部的景观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开放空间越来越少。
        苕溪东路串联了老城区现存最多的老式居住小区。作为一条历经三十年的生活服务型街道,沿街学校、医院、菜场等相关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商铺丰富多元,公共空间违章搭建,车辆随意停靠侵占,是两侧居民使用频繁的公共场所。道路车辆通行的瓶颈,经常堵车,车辆排队成必然现象,且道路年久失修。远远落后其作为联系老城区与湖东分区的交通命脉的重要地位。因此苕溪东路的改造势在必行。
        3、积极健康存在居住区景观的思考
        3.1、与自然共生
        人们期望亲近大自然,拉近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希望在居住环境中建立起与各个自然元素的共处与对话。仅仅存在于表面的单个小区绿地率,宅间绿地等标准和指标要求,并不适应老式居住小区更新。走出单一围墙,放眼于整个生活圈居住区,重新定义公共空间,针对整个生活圈,提出居住区公共空间 “以人为中心,积极健康”的更新目标,凝聚其独有特征的居住区自然空间,提升居住幸福度。


        3.2、与休闲共生
        针对当今社交功能较弱的趋势,对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结合项目周边各街坊,服务功能场所,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场地规划,提供适宜性更强的室外社交场所。基于不同人群的交往空间需求,考虑不同人群的活动特征,满足人群多样化的需求,营造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休闲空间, 在满足居民休闲、买菜、交流、接送孩童等零碎生活需求的同时,能让居民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赋予活动场地多重的体验意义,满足个体和群体两方面的需求,提升生活圈居住区范围内舒适感。
        3.3、与老龄共生
        老式居住小区相较其他小区的居民老年人占比较大。老年人其生活行为方式具有随机性强,目的性弱的特点,人群出行极易驻足停留,或熟人聊天、或观棋打牌,三五成群的街边活动,恰恰是生活内容。因小区内公共空间的狭小,把各自主题性多功能街角口袋公园穿插沿街步行空间里,为整个居住区居民增加更多休息与活动空间。同时以传统社区生活为出发点,对整条街道功能进行重新整合梳理,达到化零为整,功能开放的目的,适应老龄化需求,完善医疗服务功能,提升居住适龄性。
        3.4、与历史共生
        以现有自身环境为基础,增加生态元素为主要成分,以户外景观为记忆承载空间,构成以生理、心理回忆为主要目的的景观环境。对老社区曾经使用的老工艺进行更新利用,通过老工艺的新用法来传承老社区韵味,融入当地文化设计元素,以体现南太湖休闲文化为理念,通过地面铺装、景观路面、灯光照明等形式融入设计元素,以展现地方特色景观风貌。建立起紧密的感官关系后,通过老社区、老工艺、老习惯来唤起内心的情绪感知,重回往日的热闹繁华。
        3.5、积极活力的种植空间
        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除了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还应考虑居民的生理、心理需求,在色彩、形态、气味选择方面,要考虑居民色彩的视觉喜好,适当选配芳香植物。绿化景观应注重沿路植物的色彩多样性、季节性,做到植物景观层次分明,体现南太湖地区道路绿化景观的独特性。街头景观可采用形态优美的高大乔木、灌木和花草进行搭配,形成丰富的滨路景观效果和空间层次,营造湿地型游憩场所。公共活动集中的广场空间应以乔木绿化为主,提供较多的硬质活动场地;鼓励采用地方特色树种和季节性分明树种,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绿化区。
        3.6、复合生活模式的社交空间
        现有居住区功能、形态、空间与服务场景的单一性肯定无法满足未来健康社区的需求。人作为居住区的主体,其生活节奏的变更,在不断重新定义居住区的空间模式、功能需求与治理方式。共景观空间的布局大多以增加周边居民的互动交往为目的,很大程度上促进形成了居住区的生活多样化以及多元文化和城市活力,构建亲密邻里关系。景观空间的规划布局要以“安全健康”为着眼点,利用环境中一切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空间尺度,营造科学安全的社交环境。通过智能化技术与生态景观相融合的方式优化安全设施和营造人性化关怀景观。
        结语
        苕溪东路的改造必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缩短居民出行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均衡发展的理念,对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改善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环境,塑造城市个性,打造城市品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公共绿地空间营造出更加有活力的景观,引导人们参与其中并对居住区改造有所期待,促进城市邻里交流,找回城市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清阳,庄佳.南京市养老社区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92-93
2]杨柯,郑秋玲.基于三角剖分的社区地形景观叠加算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36(12):196-199+218.
[3]刘畅,董丽,郝培尧,赵茜瑶,时晓晨,刘五洋.社区共享背景下的植物景观新模式[J].景观设计,2019(05):116-119.
[4]王佳.城市生态社区的景观建设[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8(05):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