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3期   作者:王辉宇
[导读] 摘要:为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有关要求,笔者从大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探索如何从数学史的角度开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市顺义区  101309
        摘要:为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有关要求,笔者从大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探索如何从数学史的角度开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为祖国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数学史;大学数学;课程思政
        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学校课程的关键。课程思政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的,体现了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新的课程观。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是对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教学方法的重大突破。从知识与能力、认知与情感、内容与形式、理性与非理性等方面整体考察和建构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学科特色”中,探索适合数学教育需要、适合学生发展的可行性建设路径,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数学教育改革,实现数学的育人价值,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
        一、大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大学数学类课程课时多,战线长,覆盖范围广,是许多专业的考研的必考课程,学生和教师都极其重视。大学数学类课程是集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精确性、想象力、创造力于一身的学科,它超越意识形态,研究内容具有普遍性,与思想政治立场无关,这些特点都给数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困难。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同学有“数学焦虑症”,觉得所学的数学知识是一堆沉闷的规则、定律和公理,都是前人传下来的,是不容置疑的,不知如何去应用。然而,世界知名数学家乔丹•艾伦伯格告诉说:“数学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洞见在混沌和嘈杂的表象之下日常生活的隐性结构和秩序”。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给学生传播正能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心灵得到升华。
        二、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定位
        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更加主动,价值追求更加多元化,个性特色也更加鲜明。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风潮浪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都对公民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数学教育在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教书和育人未能有效结合。这或是由于教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有限,站位不高;或是由于教师自我知识系统中欠缺价值引领的模块,还需自我学习和革新;或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教学效果未达标。然而,秉持课程思政的精神,使数学课程教学增值是可行的。例如,理性精神是人类宝贵的思维品质,数学课程中凝聚了历代数学家的理性之花。把这些理性精神进行凝练并体系化,使理性精神成为学生个性品质的底色,这是数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坚持立德树人是大学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担当,是课程思政的要义所在,这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育人功能的内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还需要数学课程思政的协同。为了探索当代大学生数学公共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之间的相关性,我们运用大数据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数学公共课成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间的相关系数为0.41。这表明,公共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与作为精神动力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密切的关系。
        单纯的学习成绩(量化分数)在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促进作用方面或许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质性分析。我们对云平台课后讨论区的学生留言制作词云图谱,分析大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的同时是否注意自身思想建设和对国家时政的关心。研究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研究结果说明,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应坚持“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夯实公共基础课教学、打造数学“金课”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数学史与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1.重视队伍建设,增强教师学科育人能力
        首先,强化教师思政教育的意识和师德引领的作用。第一,教师提升自身思政意识,加强政治道德修养。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意愿程度和积极性。通过定期举办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对广大教师进行培训等,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加深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思想层面上,促使教师认同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第二,教师要争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教师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引路人。教师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作用,言传身教,做到师德引领。譬如,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思想动态与语言信息,引导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增强学生对思政教育和德育培育的理论认知、情感共鸣、价值认同,促使“课程思政”育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
        课堂教学是数学公共课程育人的重要环节,牢牢抓住课堂教学是公共课程育人的主阵地,是落实课程思政,攻克课程思政困境的“最后一公里”。所有课程都蕴含着育人的资源,教师要深挖蕴含在公共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数学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一是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思想方法论、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等,强调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自然、贴切、生动、深刻,坚决杜绝庸俗化、空头说教和牵强附会。二是挖掘理性结果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使大学生 看到数学研究背后数学家们致力于攻克难关、解决问题、造福人类的伟大情怀,以此来引导大学生扎根祖国大地,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事业,努力成才,报效国家。在具体教学方法上,把数学学科之魂具象到可观察、可感知的具有丰富表象的现实世界。让大学生拥有学科之魂,拥有数学特有的理性思辨精神;让大学生拥有学科之眼,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能用数学的语言表述世界;让大学生拥有学科之法,能用数学思维解决数学问题、教育教学问题。
        3.寻找不同课程的思政切入点
        我们把数学核心通识课程打造成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阵地。目前,我校开设的数学核心通识课程有“数学鉴赏”“数字化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数学建模案例与欣赏”“数学思想及方法”“实用文科大学数学”等。这类课程在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面注重美育涵养,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激发创造创新潜力,充分体现了课程思政的特色。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这些通识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助于建构知识之谐,彰显方法之美,营造探究之乐,实现能力之助,展示文化之魅,达成德育之效。
        结束语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教学的主渠道,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一致性。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方面的重要论述,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尝试探索从数学史的角度开展大学数学的“课程思政”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1):59-6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3]沈威.徐利治数学教育思想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9,28(1):74-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