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期   作者: 刘东鑫
[导读] 根据当今的教学理念,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

        刘东鑫
        吉林省长春市第一实验中海小学   130000
        摘要:根据当今的教学理念,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培养小学生的量感不仅是教学重点,更是提升小学生数学量感的一种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对小学数学教育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强学生对量感的认知,引导数学反思,不断提高对量感的理解与运用,促进知识的联系,促进量感内化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验式;小学数学量感;策略;研究
        引言:对于量感的理解其实就是字面的意思,简单说就是就是对量的感受。在小学数学中量感主要是指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样认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以及帮助他们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思维逻辑能力,那么,就一定要好好培养小学生的量感。因为量感的非标准特征,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培养学生数学量感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碰到小学数学的知识盲区。体验式教育创造生动的教育环境,真实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个人的体验式过程中积累知识。在培养小学生的量感的过程中,体验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提高量感,因此,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很有意义的。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体验式教学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更直观的教育环境,而体验式教育可以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多角度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多角度的教育情境中深刻认识与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对于学习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
        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前提是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传统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内容过于枯燥无聊,以致于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感兴趣,根本达不到学习效果。在实际课程中应用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快乐,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去认真学习数学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体验式教学是在自身体验中获得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教育活动中,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亲身体验,并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去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这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体验式教学下的小学数学“量感”的方法
        1.促进知识联系,培养学生数学量感。
        小学数学教科书里不仅没有不直接表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而且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相关的知识是“时间、面积、人民币、长度、质量和体积”等内容。这些内容在小学数学教科书所占比例也不超过10%。但是,在其他内容领域也会涉及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知识,教师一定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教育内容,教会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培养数学量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量感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平时要多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数量问题。这样即可以让同学们对于所学到的知识加深印象,又可以让学生对学习的产生兴趣,数学的魅力学生们在体验真实情境的过程下才能深刻体验到。
        2.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增强对量感的深刻理解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量感的深刻理解,从而使学生建立量感。因为“量”没有一个具体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对于抽象思维还正处于初级的形成阶段的小学生对“量”的感知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传授有关于量感的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对比学习,去提高学生估测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相应的实际事例或物体为小学生建立实际感,让学生更真实的感受“量”,从感性认知慢慢过渡到理性认知。
        3.学会数学反思,提高量感
        量感实际上是学生的内在感觉,量感来源于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思考。以前,更注重从实践、感受的角度去理解量感,却没有意识到量感也来源与学生在学习后进行的反思。实际上,仅凭实践和感受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基于实践和感受上结合学生在学习后进行的反思,将这些结合起来挑出最有用的内容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形成有效的量感。现有的量感意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学习后进行的反思活动来扩展,增强学生对量感的深刻理解,找到最有效准确的量感。
        4.整合和拓展知识,培养量感
        ①整合数学知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习技能接受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所以,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量感,更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要明确每个学生在学习技能接受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教育计划。在课堂上,老师必须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了解,如果学生仍然有问题,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并在大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测量逻辑关系以形成量感。在课堂上使用这种结构化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了解度量单位之间的关系,形成多种思维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估计水平,并增强学生对有关“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知识。如果学生建立了完整的关系结构图,学生就可以建立更大的概念领域和概念系统。可以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五年级小学的“三角形区域”为例。学生已经了解了对面积的有关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推进学生在面积单位的教育。教师想要知道指导学生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先从整合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入手,一点点的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当学生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将三角形转换为另一种形状,将各个形状的计算面积公式整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计算,进而完善对量感的感念。
        ②扩展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知识的授课场所可以不受课堂限制去扩展,在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应尽可能扩大教科书里的知识,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量感。随着学生的知识储备量越来越大,对量感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刻,学生在之后的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避免出现用错单位的现象。以北京师范大学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认识多位数——人口普查”为例,这一课的内容包括数量和测量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教材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其他数字来提出疑问。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数量与测量值和多位数的知识还锻炼了量感。
        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学生数学技能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计量单位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来提高学生的估计技能,并训练学生反思的能力。量感与生活息息相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生活与学习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渐形成量感。同时,有必要掌握数学知识体系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将这种融合性教学中巩固学生的量感。这样,学生不仅具有亲身体验,而且得到了巧妙的强化,从而自然地形成了高质量的量感。
        参考文献:
        [1]赵佳人.经历多维体验 促进量感培养——以“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9(11):10-11,41.
        [2]朱洁芬.由图形认识走向“量感”建立——“认识角”教学新探[J].小学数学教育,2018(Z4):11-13.
        [3]杨冬菊.学生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以小学“计量单位”教学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8,31(4):76-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