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军
安阳市文峰区第二实验小学
“综合与实践”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出现的一个新领域,这个领域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和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学习的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综合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一些教师任教时间可能多达十数年,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也是循规蹈矩,不能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综合实践数学课程,同时也无法认识到综合实践的小学数学课程给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小学数学带来怎样的好处,更有的教师将其认为是一个知识点,直接讲给学生后让学生自行领悟,这些做法违背了新课标的初衷,如何才能有效的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教学,鉴于“综合与实践”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体,以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潜能为目标的学习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密切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兴趣
“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场所,也是教师创新能力施展的场所。除了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有现实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它可以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真实问题, 也可以是来自于数学知识体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在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如调查家庭用水、用电情况就可以成为学生开展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来源,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每个家庭都不可避免,但要真正的进行探讨研究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学生要记录数据,调查水、电的单价,要计算出所用的水费、电费,要分析人均用水、用电情况并进行记录统计等。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需要综合运用代数、几何、统计等知识,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节约意识,增强责任感,同时也感受到数学和我们息息相关,体现出课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价值。
二、寻找有效方式,广泛开展实践
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中,我们的教学不再只是满足考试需要,而是更注重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综合实践课与理论课不同,其顺利开展需要立足于前期大量的基础工作。老师的任务就是找寻最适宜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策略,以有效途径保证课程的进行。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小学数学教学来说,从字面的意思上就不难发现,最重要的是实践,一些教师所理解的实践教学不过是在授课时利用一些数学工具来达到实践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法在长时间的使用过后就会降低新鲜感,使学生越来越提不起兴趣,从而还会产生厌学心理,这样的教学方法使用太长时间之后就会变得和传统教学方法一样,变成知识点的机械传授。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讲授《自行车中的数学》一课时,教师可以找来一辆自行车,在操场上给学生们授课,自行车中包含哪些数学知识,一点点给学生们讲解,比如自行车的轮胎是圆形,圆的周长怎么算?圆周率是多少?这些都是知识点,自行车的骨架是三角支架,为什么是三角支架,给出三角形的一些特定信息怎么求出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还是等边三角形,给出特定的自行车行驶速度怎么计算行驶公里,等等,教师通过这种实践方式的教学,首先能够引发学生们的思考,因为是实物,学生们的思考就会变得更具体,而不是课堂上的抽象思考,这样就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次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还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会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以前所没有接触过得,从而更加喜欢数学,最后利用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好动的性格,让其自由讨论,还能够加深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精神,通过这些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显著地提高。
三、经历实践过程,积累活动经验
过程生发体验,过程激活思维,过程引发灵感,过程孕育创新。 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而探索规律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将或朦胧或隐蔽的认识打开、审视、分析的过程,是一个自己的想法不断在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的过程。教学中,教师是“引路人”,时刻伴在学生的左右给予必要的帮助,要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索图形》一课中,在探索、发现边长为2、3的正方体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小正方体块数之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研究边长为4、5的大正方体的涂色情况,思考:探索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那各有多少块呢?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思考,得出结论。“根据刚才推理的结果,猜猜看,边长为n的大正方体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以及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可以怎样得到呢?学生结合发现的规律,先猜测,再画图验证,既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又提升了演绎推理能力,使学生真正学的清楚、学的明白、学的透彻,同时让猜想、验证、发现、建模这一系列学习活动显得顺理成章。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发现规律的,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在相互的交流中,使学生内隐的思维经验自然地得到了外显,学生真切地感悟到了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深刻体悟到“难的问题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入手进行研究”这一朴素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为以后学习探索规律的内容积累了必要的活动经验。
四、促使认知内化,提升实践智慧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学生“动手实践”与“知识内化”相互促进、和谐圆融、共生共长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实践”与“内化”之间穿行。学生在第一次数学活动中获得原初经验,当再次遇到相同情景时,经验再现,迁移、运用先前的经验,产生再认性经验,接下来在形式不同,本质相同的新情况下,这种经验经过多次强调、反思后,不断上升、不断转化,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模式。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逐步上升到理性水平,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条理化、清晰化、精确化、概括化,而这变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数学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注重的已不再是结论,而是学生探索和发现结论的过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参与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亲身经历学习活动过程,才能获得最具本质、最具价值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要让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进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课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编号:JCJYC2004051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