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莲
西工大附中含光校区 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复习课程的开展,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听得懂而不会做,会做而做不对的情况,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实现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PCK架构,探讨如何在PCK架构下,实现对于高三化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为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效率的提升提供理论分析。
关键词:PCK架构;高三化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引言:
PCK实际上就是指学科教学知识,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将自己的学科内的相关知识打包汇总传输给学生,在传输过程中,将知识内容本身转化成为学生能够吸收,易于吸收的表达方式,从而实现对于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的提升。因此,PCK架构具有一定的个性化,因此为PCK架构本身是泛指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针对特定班级学情的范围内所开展的,因此,需要针对具体学情具体科目展开讨论。
一、设置情境
建立在PCK架构下,首先教师要明确复习内容,并将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行“打包”,重新优化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吸收的表征特征,从而达到深化复习效果的目的。因此,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对于内容本身感兴趣,以便更好的开展复习课堂[1]。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授课开始前,提出一个具有引导性和讨论性的问题,如:“如何解决硫酸厂尾气污染问题?”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查阅自己能够接触到的资料,如教辅材料等,通过引导学生产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再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来,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接受复习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开展,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融入理论
在课堂情境氛围营造下,学生很快就进入到了学习状态当中,开始认真的思考问题,并结合对应学习过的知识,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对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等内容,初步在复习过程中,构建其简单的知识体系。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复习力度,如提出“氧化还原理论”、“强酸制弱酸原理”等相关的内容,内容本身都能够与最初的议题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产生思考。
融入理论的过程,既是通过梳理相关知识体系,完成复习的过程,又是合理化知识架构,促使学生吸收巩固的过程,因此,教师尽可能多的融入相关知识理论,同时要有侧重有区分的强调,以便学生更好的展开复习活动。
三、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是复习阶段教师容易忽视的一种复习方式,但实际上,在PCK架构下来看,通过设计实验,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践化的理解,又很好的帮助师生之间形成互动,以便教师能够很好的将学科理论知识“打包发送”给学生。
具体到实际中,教师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方式。一种是教师主导的实验设计方式,教师精心设计与复习议题相关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采集数据,观察现象,自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完成对于知识体系的补充[2]。另一种是学生主动的实验设计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探究与分析设计实验内容,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则引导相关的知识体系补充给学生,以便学生能够理解吸收理论的同时,与实践联系起来。两种本质上都是启发性教学,意在通过实践行为,强调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意识。
四、客观评价
传统教学中的客观评价,教师往往只针对学生展开,即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行为、学习成果等进行评价,将问题与矛盾集中于学生自身。而建立在PCK架构下,则应该进一步扩充评价体系,补充评价内容,促使课堂评价也成为学生知识体系补充的一部分。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议题,与学生一同探讨“二氧化硫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其体现出的利与弊”,学生在探讨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精神面貌实际上就是学生对于复习内容实际复习情况的反馈,而教师根据复习反馈的结果,如果结果较好,可以在评价方面,进一步引入新议题,如“三聚氰胺对于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这样的议题,结合时事,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将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促使枯燥乏味的学习活动变得充满趣味,学生愿意自主探索,教师也便于开展评价活动。而如果学生反馈出的复习结果较差,教师则应当停留在具体议题之上,重新梳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内容,查漏补缺,突出重点,或转化议题,从新的角度探讨知识,并形成新的思考,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PCK架构下的复习课程开展,对于教师个人的要求较高,因此,作为教师,应当本着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的学习充电,吸收优秀教师教学案例,积极探讨实际学情,将两者结合起来,融入个性化思想,形成自身的PCK体系,以便更好的满足教学需求,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为优化教学活动,培养优秀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蒋桃艳.深度学习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5):83-84.
[2]阮慕瀚.新课程下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策略之我见[J].高考,2019(21):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