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召明
广东省兴宁市坭陂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人文追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高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家国情怀主要包括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国家发展的责任担当及健全的品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这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还能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国家发展,能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养
引言
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历史作为培育学生情操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下教师们十分关心的热点话题。关于历史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五方面内容,其中家国情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发展,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问题,学会观察历史中的事物和发展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当下的文化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所以强调爱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将家国情怀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使学生了解到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一、家国情怀教育概述
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家国情怀是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对于家和国的一种情感和心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注重家国情怀教育,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是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感、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自身健全人格形成,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新课标理念下,中学历史教育要将家国情怀教育落到实处,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家国情怀教育一方面是新课标理念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通过培养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时刻关注国家发展,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国家建设人才。在历史教育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家和国的理念,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要顽强拼搏、努力奋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目的
(一)强化学生文化修养
家国情怀的内涵应包含对国家和家乡的归属感、认可感与责任感。对国家和家乡的归属感是通过对国家的认可感和责任感来实现的。只有当一个人他的国家和家乡持有高度的认可,并对之有高度的责任感的时候,才会真正从内心深处找到归属。对国家的认可,就是要认可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时关注中国发展实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未来相结合,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二)实现历史课程多样化教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还能体现出历史学科多样化教学的特色。家国情怀的涉及面十分广泛,包括国家荣耻、传统文化、家国关系等,同时家国情怀培养也包含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多样化,并且能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要求,促进了学生时空观念、历史理解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历史价值观也会在家国情怀培养中逐步完善。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趣味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备好课,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现在,科技不断发展,多媒体进入到教学当中。它直观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还能弥补教师语言描述的不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搜寻一些历史纪录片等音像制品,这些纪录片很大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如讲述1894年的甲午战争后,继而进一步全面阐述中日关系的前世今生,重点指出今日的钓鱼岛之争的由来:1895年,战败的中国再一次被逼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割让包括台湾本岛及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给日本。然后展播:《钓鱼岛真相》。学生通过观看影片,看到最真实的历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自强心。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教师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所以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史学素养,为教学工作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学校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家国情怀,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在家国情怀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和学生互动,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氛围,有助于改善学习效果。家国情怀教育是不断深入的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进行引导,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建立起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教学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发挥出人才资源优势,保证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的质量。
作为人民的教师,应时刻关心时政,以丰富自己的家国情怀。如2021年,又是一个辛丑年,中美对话正如火如荼,面对美方的百般挑衅,中方发出最强音:1901和2021都是辛丑年,但中国已不是原来的中国!以此为背景,贯彻到课堂上,让学生重温1901年的那一段悲惨历史!让学生感受到自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的、可喜的成就,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强的民族自信感和自豪感。
(三)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性,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不能够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只能借助各种手段,创设一定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教学情境中来感知历史,激活思维,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借助教材中的插图,是创设情境最简单的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上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例如,在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期国家”中,课本就有“元谋人门齿化石”“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陕西襄汾陶寺遗址墓地部分及2001号大墓出土时全景”“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西周分封示意图”10幅插图。中国原始社会距今年代十分长远,且文字记载十分少,早期国家虽有一定文字记载但也较少,学生学习该课具有一定的困难。统编版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插图与地图,将过往难现的历史形象化、真实化,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格局,感受到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魅力。
(四)情感激发,体验历史
情感是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情绪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在不同的情境中会表现出不同的体验特质。心理学家根据情绪的演化过程或刺激类型,将情绪分为基本情绪、感觉刺激引发的情绪、自我评价相关的情绪、与别人有关的情绪、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和持久的情绪状态等6个类型,其中前4个类型情绪常常在特定情境中转化为持久的情绪倾向或态度,主要形式是先体验积极和消极情绪,后形成爱与恨的情感。“爱”的情怀最初发生于母体里,我们称之为“胎教”,在个体出生和成长过程中,“爱”的情感越来越丰富,转到家庭,再到学校、社会,逐步扩展,境界越来越升华,转为持久的情绪状态,即心境;以及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如敬畏、审美感、道德感、爱国主义情感等高级情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对于学生综合发展有极大帮助。所以在实践中,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依托教材,实现家国情怀培养;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入丰富多样的资源,促进学生家国情怀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新华.浅谈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界(教师培训),2019(05):44-45.
[2]戚建满.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J].学周刊,2019(16):63.
[3]赵杰.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9(07):92.
[4]张平,彭桂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下),2019(05):229.
[5]江夏燕.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2019(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