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兴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528318
摘要: 本文基于笔者对“五育融合”的理解,对中职美术专业教育改革作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展开论述,对“五育融合”的提出与价值、概念与界定做了诠释;对中职美术专业的“五育融合”实施方法和途径做了较深入的探索:以“美”为媒,开设‘八大’美课;以“美”树美,蕴染‘四美’文化;以“美”带全,融合‘五育’表达。
最后,在“问题反思”中谈了一些探索结果与思考。
关键词:
中职;美术专业;五育融合;教育改革
一、问题提出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专家学者在蔡元培“五育并举”的理论上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五育融合”理论。2019年12月28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华东师大教育学系等单位共同主办“全国五育融合研究论坛”,同日“全国五育融合实践联盟”正式揭牌,标志着“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理念转化为行动。
基于“五育融合”的理念,中职美术专业教育改革该怎么走?如何践行“五育融合”的理念,把中职美术生培养成为“有梦想,慧学习,善合作,懂设计,乐生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二、问题分析
(一)、“五育融合”的提出与价值
19世纪末严复提出“民力、民智、民德”的“体智德三育并举”思想;20世纪初王国维在体智德上加上精神层面的“美育”(情感)即“四育并举”思想;1912年初蔡元培首先发表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德智体美群”和谐发展的“五育”并举思想。新时代的“五育融合”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备国际视野,是基于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提出的。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政涛认为:“五育融合”是当前及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之一。
(二)、“五育融合”的概念与界定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提法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有学者把“五育融合”在普通中小学称之为“全人教育”。笔者认为:中职学生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生,特别是中职美术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弱,但有美术兴趣或特长。在这里的“五育融合”可以理解为:“扬长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即凸显“美”育、“以美树美、以美带全”的融合育人模式。
“五育融合”,其主旨就是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规律,也就是“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最终实现“五育”共生和“五育”共美。
三、问题解决
(一)、以“美”为媒:开设‘八大’美课
“五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是教育的终极价值,“健”和“富”是教育的手段价值。笔者认为:课程是“五育”的基础,“美”育是“融合”的纽带。
在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我们以“美”育为纽带,围绕“五育”融合开设了“自我与社会之美、纪律与规则之美、礼仪与教养之美、逻辑与思维之美、人文与发展之美、艺术与科学之美、运动与健康之美、家庭与幸福之美”等八大“美课”作为校本课程,在活动中以“美”为媒、以“美”为桥,落实“以美树德、以美增智、以美健体、以美育美、以美益劳”的“五育”融合发展理念。
(二)、以“美”树美:蕴染‘四美’文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职生个性张扬、追求“美”好,美术专业的特点就是“爱美、崇美、创美”。因此,笔者提出了“升大、就业、创业”的“三个方向”;“美心、美行、美物、美家”的“四美同行”素养。把“美”融进“五育”目标素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升大、就业、创业”的“三个方向”里至少选定一个目标去努力、去奋斗;明确“四美同行”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美心”是基础,“美行”是前提,“美物”是过程,“美家”是结果。
1、美心:明德守规
古人以“里仁为美”,美心的前提是心性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所有的品德都是心性的显现,如善良、自信、仁爱、克制、淡泊、乐观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美心首先要“明明德”、“守规则”。因此,可以利用美育的特殊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美心”形成于潜移默化中,让“守规则”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譬如在教学区走廊悬挂伟人语录、艺术家名言、正能量的标语——“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教室及周边环境的布置以“整齐为美、干净为美”。专业部可以通过专题教育、美育熏陶等多途径营造“美”的育人氛围,培养学生的浩然正气,形成爱美崇美之风;班级可以通过立班规、树榜样、设班旗、展班风等形式开展《自我与社会之美》、《纪律与规则之美》等专题教育活动,逐渐形成“明德——正心——守规”的美心目标。
2、美行:知行合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看作是一件事。“美心”和“美行”本来就是不可分割的,美行在于:明是非、辨美丑、懂进退——知行合一。
在“五育融合”中,《礼仪与教养之美》课程起着主导作用,其引导学生养成“美行”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寻找校园最美行为”摄影创作大赛、践行《中职生公约之歌》等,最终达到“辨美丑、立形象;讲文明、重修养”的目标。
3、美物:崇美创新
“美物”是核心,是过程,是美术生必备的技能素养,其对应的是专业技能训练和《人文与发展之美》、《艺术与科学之美》等校本课程活动。
“美物”应当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力行于身边的生活里,譬如要求美术生的作业要“美”;美术班的教室要“净”;美术人的设计要“好、新、奇、美”……只有爱美乐美、赏美造美,才能崇美创新。
4、美家:回归本真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为了人的一生幸福奠基。”中职生无论是选择“升大、就业”,还是选择“创业”方向,最后还是要走向社会,回归家庭、追求人生幸福!“四美”中的“美家”,其实就是让学生回归教育的本真。对中职美术生来说:美心是基础,美行是关键,美物是根本,美家是目标,只有把小事做到“至善至美”,才能达到人生幸福、家庭和美、国家大美(美家)。
(三)、以“美”带全:融合‘五育’表达
中职美术专业可以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以美带全”,即:以“美”为纽带把“五育”融合表达到各课程、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去。
1、以“美”树德:爱祖国、有梦想
以“美”树德:就是用美术、美歌、美文、美德、美仪(礼节仪式、仪容仪表)等形式以“美”化人、立德树人。譬如爱祖国是当代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了解历史,才能把握未来。
”“五育融合”可以让美术教学与历史、文化、音乐、展览等相融合,以自然、人文以及生活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和美术创作、设计之源;“以美树德”可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明的建设和审美化的眼光:了解过去、看待今天、设想未来、滋养身心——树人树德。
先秦儒家诸子认为“乐教”可以“善民心”、“移风易俗”,到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土把“歌乐”作为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学科之一。譬如,颂唱《中职生公约之歌》可以歌以咏志、以乐辅德。鼓励师生开展“浩歌中华”拉歌比赛、践行《中职生公约之歌》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梦想的人生充满希望!在美术专业教学楼最显眼的地方,我们设计了一幅“青春--梦想--前行”的宣传海报,给同学们指明了学习美术的方向与目标:“学美术,考大学;懂设计,能创业”。遇见美术,成就美丽人生!——以美树德,以“梦”促学,“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一生的追梦人”。
2.以“美”增智:爱学习、有专长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设计可以“增长智慧技能”。在中职美术专业“五育融合”中,可以因地制宜,拓宽思路、调整策略,利用好课内外一切教学资源。譬如带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私人博物馆以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间艺人作坊、创意产业园等,拓展审美视野,在美术教学、设计制作中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启迪智慧、掌握专长。
3.以“美”健体:强体魄、保健康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要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这样才会在体格、行为乃至心灵各方面都是健美的。“五育融合”可以把体育课与美术课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知道体育运动中矫健的体态、敏捷的动作、优美的造型、高雅的风度和整齐的队形,无不蕴含着美,同时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出操以“整齐为美”;身心以“健康为美”;运动以“力量为美”。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观察、抓住一些优美瞬间、健美体态,以速写、创作、摄影等形式再创作。这样,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激发学生对体卫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养成坚毅乐观的性格,同时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4.以“美”育美:辨是非、重修养
以“美”育美是“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辨美丑、致良知是“以美育美”的前提,譬如通过“校园最美一角摄影大赛”、“寻找校园最美少年”等活动,让学生辨美丑、致良知。在活动中辨别美、认识美、感受美;在实践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在蕴染中铸美魂、健美体、养美德。
5.以“美”益劳:爱劳动、图自强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劳动的价值、歌颂了劳动的伟大,指出要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多次表明“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世界等观点。美术就是促进动手,养成劳动、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课程之一。
以“美”益劳,在书法练习中忍耐寂寞、在野外写生中锻炼意志、在手工制作中体验劳动、在实践磨砺中发奋图强……美育是一种浸润和滋养。譬如在《版画与文创》课程中,通过创作起稿——培养学生精细的“美”技;通过雕刻打磨——培养学生精雕细作的“劳”技;通过构思修改——提升学生的“智”技;通过雕刻、制版、对版、打磨、印制、清洗等系列工序——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劳动精神;养成爱劳动、图自强等优秀品格。
四、问题反思
美术可以“辅翼道德”;设计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实践表明:“五育融合”在中职美术专业的教育改革已初见成效。“五育融合”在当前或未来仍然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路径之一。在中职美术专业实施“五育融合”有其特点与优势,只要在改革中坚持“以美育人”,在实践中坚持“以美带全”,在学习中坚持“美好”梦想,在活动中蕴染“四美”文化,就能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梦想,慧学习,善合作,懂设计,乐生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此外,在中职实施“五育融合”还应注意几点:
1、“顶天立地”巧设计
“五育融合”切忌生搬硬套、简单叠加,融合育人需要根据学生实际巧妙设计,避免过分追求“高、大、空”。“融合育人”的设计既要“顶天”(立意高远),又要“立地”(接地气,联系学生实际),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2、“文化自信”是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要营造良好的“五育融合”大氛围,着力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美育自信”、“融合自信”,让广大师生达成“融合”共识。
3、“三重境界”守破离
“五育融合”是一种育人的 “理念”和“假设”,是一种实践的“思维”和“能力”。“教育是慢功夫”,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五育融合”同样要经历“三重境界”:守(守心、守规、守业)→破(突破、创新)→离(离苦得乐)。
4、“知行合一”事上练
“不积硅步,难以致千里”。“五育融合”不仅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更要设计更多的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事上练”。只有坚持在事上练德、事上练智、事上练体、事上练美、事上练劳,在事上磨品质、磨意志、磨心性,最终才能在事上见水平、见担当、见真知。
简而言之,在中职美术专业实施“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改革,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叠加,而是以“美”为纽带将“五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相互交叉、渗透、作用。在中职美术专业落实“五育融合”,难在“机制”与“评价”,难在“主体”和“生态”,难在“日常”及“细化”。
在“五育融合”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和荆棘,但只要我们坚持“美好梦想”,坚持“正确方向”,一定可以看到教育改革的“艳阳天”。
参考文献:
[1]蔡元培.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蔡元培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
[2](明)王阳明.传习录 [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8.
[3]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2.
[4]李政涛.“五育融合”究竟如何融合?[J].今日教育,2014年1期.
[5]李政涛 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J].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3期.
[6]宁本涛 杨柳.美育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从"五育融合"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05期.
[7]陈桂兴.以文化人,以德润心[J]. 广东教育·职教,2019年6期.
[8]宁本涛.“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N].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09日第6版.
[9]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如何破解“五育融合”瓶颈难题?华东师大成立全国首个五育融合实践联盟[EB/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中心,2020-01-02.
作者简介:
陈桂兴,高级家具设计师、美术讲师,教育部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艺美术设计专委会委员、顺德中职德育专委会委员。在杂志报刊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编、参编教材多本;主持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材开发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多项;顺德区优秀教师、第三职教集团名师。现任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部部长、美术教研组组长,2020年9月获“第三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创新发展成果博览会”优秀教学设计特等奖。
联系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邮编:528318 陈桂兴
联系电话:13318324495 1892864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