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利梅
广东省兴宁市福兴五里小学
要想破解小学语文课内阅读低效症结,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去阅读文本的习惯,从实质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天若有情天亦老”——课内阅读低效的原因分析
⒈赶鸭子上架
现在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两多两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咏少。语文阅读教学往往是赶鸭子上架。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便滔滔不绝地讲解起来,而这时候学生往往还没有来得及看书,讨论已经开始。学生连课文内容都还没有熟悉,就已经进入到讨论环节,这样的阅读课谈何效果?即便已经布置了预习内容,那也是老师的一厢情愿罢了。小学生自觉性较差,能够课前预习的少之又少。如果语文课堂上连没有熟悉课文内容的读书时间都没有,能讨论出什么结果呢?阅读课读得少,默读少,如何提升语文能力?没有朗读、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⒉变相剥夺学生自主性
课程改革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于是语文课堂上讨论和对话多了,学生的自主性看似得到了提高,其实不然。有的语文老师房刻意追求课堂效果,安排了满满的讨论和对话,却不重视学生的读书环节的设计,导致自悟能力差,阅读课效率低下的普遍现象。讨论和对话是语文教学中的新亮点,但在学生参与讨论和对话的之前,语文教师务必先让学生自己先读,有了阅读的印象与感觉,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另外教师一味地充当讲师和裁判的角色,语文阅读课堂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慢慢地形成一种习惯,完全没有“自主”可言。试问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章时,他们是否能够自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领悟情感?我们在抱怨现在的学生概括能力差,感悟能力差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首先剥夺了学生这种自主探究的能力?阅读是一种习惯,只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才能让学生的感悟能力、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⒊学生缺少课外积累
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太赞成学生读“闲书”,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一直缺少丰富有益的课外书籍,视野狭窄。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量非常重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大量的课外阅读反过来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北京重点小学校长窦桂梅给各阶段小学生推荐了不少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目的也是希望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培养孩子们爱读书的好习惯。但是有多少人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的价值
读书是培养语感的绝佳途径,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语感强的学生思维敏捷、反应迅速、表达得体,在学习或交际上都会略胜一筹。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读书。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反复品读,不但可以了解其内容,而且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深刻含义,自读自悟。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种习惯,他的语感及语言运用能力就会慢慢得到培养和提高。
语文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读书,读书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读书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习惯,它是需要时间来培养的。
喜欢读书的孩子不用管他都会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怎么管他也不读书,可见从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是多么难能可贵。读书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影响广泛而深远。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讲,读书既可以让我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培养我们的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又可以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提高课内阅读的有效性策略
⒈以读为本,边读边悟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强调“以读为本”,多读、多诵、多背,并运用不同的朗读形式(集体读,自由读,单人读,信息论生朗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咀嚼,品读文章的词句,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⒉留足时间,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说到底是读书悟意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读书时间是最基本的保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悟,学生只有获得自主权,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交流对话,自由地诵读,自由地感受,自由地表达,才能从文本中获得新信息、新体验。
⒊拓宽阅读,点滴积累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反过来又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新课标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课内的阅读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语文教育仅限于教材上二三十篇课文的话,那么教出来的学生将会知识面狭窄,不会灵活变通,不能举一反三。
⒋提取信息,善于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实施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宽松的气氛,善于利用文本创设疑惑情景,诱导学生积极提问。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会更有自主性和目的性。其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小学生的质疑往往比较直观,善于提问,但问题的质量不高,每个问题几乎都含“为什么”,“为什么”好用,但是不能乱用。质疑可以从题目入手,如《观潮》,学生看碟题目可以提出以下的疑问“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观潮?”“这个潮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用‘观’而不用‘看’字?”等等,解决从题目中引申出来的各个问题,文章的各处重难点几乎能一一击破。质疑还可以从文章的好词好句入手,这一点可以教学生参照课后练习题中出示的好词好句的问法,引导学生用替换法、句子对比法等体会原句的意蕴。学生想象力及其丰富,留白部分也是很好的质疑点,但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进行质疑,并发挥想象,而不是天马行空,毫无边际。此外,课文的结构、主旨等方面也是学生质疑的沃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发问的能力,有问题可提,有问题可议,加强训练,循序渐进,这样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读书是语文教育的原点,也是充分理解文本的一种有效阅读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思考,自行感悟,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