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康,徐慧,姜政
(青岛黄海学院 山东 青岛 266427)
摘要:在高等学校中开展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其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和过渡学校与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在实际落实教学目标的环节中能够深刻认识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和困境找出可突出重围的方案,进而实现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养水平的目标。本文将重点研究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建议
引言:机电专业中所包含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起到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实践活动的支持下,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并将其作用于工作当中。但反观目前我国在实践教学中所给予的支持,并未被真正意义上作用到学生技能的培养当中,体现出学校以及教师对此层面活动缺乏重视,因此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效果,需要探索一条发展之路,从而保证学生素养的提高。
一、目前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所面临的困难
由于机电专业所涉及到的相关学科较多,例如:液压控制、机械传动等,其均需要在实践中夯实操作能力,因此具备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对市场运行中人才的需求来看,要求能够完成基本作业的人员能够具有专业特长,即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可将理论落实到问题解决中,从而满足自动化生产的要求[1]。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学校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和实验设施无法被学生所用,其精细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仍有可提升的空间,并且教师对于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其没能深度探究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学生对机电专业实践课程的关注度不够,缺乏热情。在以上不良因素的制约下,学校与教师要发挥本职作用,改进现有的课程开展方式,以此应对现有的经济体制的转变[2]。
现有的课程中将实践与理论分开,主要以单一课程为根,利用基本方法、基本理论等作为延伸的内容,但并不符合实践课程的本质属性,所覆盖的机电控制系统并不完全,难以依据所给定的系统产生整体性的认知。而在实际落实中,各个教育主体间的关系并非理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各门课程间细微关系的辩证效果,从而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实践能力,出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效果不同步的问题,从客观上分析,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的机制,有些实践项目没能体现在课表上,学生的重视程度自然有所下降,进而难以整体性把控专业课程与基本课程课程之间的联系。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置特色专业教学活动十分必要,应当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为国家建设输送具备竞争力的人才。
二、机电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重视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体系建设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细致研读现阶段国家和相关部门推行的教学文件,明确人才培养的新方向,依据文件中的具体条目优化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大纲和考核标准,单独设置实验课,使得课程安排更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保证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同步开展,提升实践课的课时量,并将其体现在课表中,引导学生关注到对专业课程学习需提升的认识。(2)针对操作中的具体项目,结合学实际操作情况,设置独立学分,以此激发其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新型的考核模式,并就教学的方法、目的等给出细致的规定,根据规定的具体内容更新实践教材。(3)采取不定期监督的办法,评估每个专业课教师的执行效果,悉心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将意见整理后,在日常会议上予以展示,抓住学生的发展脉络,并立足于此,优化课程体系[3]。
(二)引入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教改的逐渐深入,在机电专业实践课程中应用多种可行性模式已并非难事,目前适用于机电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中的模式包括:启发式、理实一体式、能力本位式等,接下来将结合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作用过程予以详细阐释:
(1)启发式:此种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根据对学生需求、认知水平、认知规律的调研成果,找到能够激发其热情的作用方式和展开机制,在此种教学方式的促进下,学生本位的重要性得以凸显,教师仅作为学习之路上的辅助者和引路人,激励着学生们感悟自身主观能动性与技能掌握之间的关系。为达到效果,教学中要结合企业目前发展的桎梏,将其作为共同研讨的主题,帮助并引导学生感悟自身能力作用效果和加法探究热情的前提下,为企业突破桎梏提供有利条件,作为一种新型思路,带来了企业和学校双赢的局面[4]。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将APP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APP上发布讨论话题,并适时给出提示,正向鼓励学生能够抒发个人所思所想,采用积分制兑换奖励的方式,为科技成果的创造铺设道路。
(2)理实一体式:此种教学模式是形成理论与实践交互作用的形态,仅仅局限于某一层面的教学无疑是抑制了学生另一层面的深化,因此要运用理实一体化的思路。有意识的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完成任务、参加活动和开展实验等方式实现,不仅可加深对某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可反作用于教育者,使得其对理论的认知水平更上一层楼。但建构实践基地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部分学校无法负担,此时口袋实验室应运而生。其满足创新的需求,按照机械结构加工、单片机系统和仿真平台的创建标准加以细化[5]。在机械结构设计加工环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其需要明确绘图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使用Interor或者 SoldEdge软件,联合机械结构的装配过程等,展示仿真效果,或者制作样品,利用3D打印技术,将成型的产品在全校范围内展示,从而完成理实一体式教学的要求[6]。
(3)能力本位式:能力本位是对学生本位的延伸,重点在于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人物,运用自行建构团队的模式,将具备相似志向和理念的学生凑成一组,其通过协同合作,进而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对于提升实验和实践活动的完备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照,目前岗位的基本需求,详细展示能力培养的目标,分解能力养成目标,从而起到推动岗位能力生成速率的效果。运用此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得目标的范围更窄,具备针对性,结合其技能和理论,所设置的体系结构更为柔和,将原本的“教”转变为“学”,按照开放式教学的特点,对其所给出的反馈也要视情况而定,制定对应的评价办法[7]。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活动
过去在实践课程中并未真正将其穿成链条,存在着专业脱节的问题,因此要对科目间的互通教育体制进行优化,加入智能化的内容,融合骨干知识,进而为创意、创新和创业打好坚定的基础。此基础的夯实要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产出营造良好的条件,鼓励其参与技能活动或者大赛中,如若获得奖项,可作为实践分数,记录在档案内[8]。为保证活动开设的效果,需要成立分管部门,直接对接课外科技活动的需求,提供针对性和集中性的服务,一般要联系团委和学生会,以科技协会的方式加强管理,要求机电专业的教师作为指导人员,在学生设计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鼓励其进行发明创造,并细致阐明专利申请、学术论文发表的流程,以此促进成就感的产出,逐步积累经验,为后续进入工作当中积聚经验。学校还需创建科研环境,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在校园平台发布最新的机械设计大赛的相关内容,更新机电专业的实时理论,以数字化为出发点,将各个大赛的设计任务加以指正。鼓励学生将发明创造的应用范围、原理以及试验后的效果写进企划书中,递交给科研机构或者有关企业,实现对发明创造项目产业化制作的目标,从而契合以赛促学的教学愿景。教师要明确申报项目、课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为学生讲解申报国家级、院级大创项目中需要注意的流程,提供课题,课题可来源于生活感悟,也可与企业及时取得联系,以解决生产和制造难题作为课题的来源,进而扩展研究的视野。人工智能是现代化社会运行的发展点,要求在企业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设定共同研发和探索的项目活动,由此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创建特色实验室
现有实验室其并不完全具备辅助实践课程开展的能力,因此要加大对特色实验室的建构力度。按照项目内涵将实验室分为探索型、综合型那个基础型,有机结合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内容,根据实验室的主要功能,匹配对应的教学方案和模式。基础型实验室主要承担基本理论细化与基本操作步骤优化的任务,利用此种实验室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快速的熟悉某一技能,并能够达到基础知识夯实的效果。对于综合型实验室,其是在掌握基本操作能力和行动的基础上,设置可直接借助实验室中的机电设备等完成的项目,其中需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们预留思考的时间,在其以小组为单位就项目主题加以研讨的过程中,及时给出合理化意见,适时参与到与学生的交流中,从而提升其实践能能力。对于探索型实验室,利用此实验室作为大型工程项目和企业创新项目的培育基地,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签订引入精细化和智能化设备的合同,为深度探寻行业发展办法和技术提供有利环境,并告知每个学生此实验室的利用规则,避免损坏高精尖设备。
(五)优化毕业设计环节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直观要素,因此需要优化其开展的细节部分,从选题和过程管理两个方面确定其可加以完善的空间。在选题工作方面,相关教育人员要落实论文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确立创新和实用的原则,所选择的课题要满足大部分学生的整体水平,保证适中的工作量,避免出现范围过广而难以确立研究方向的情况。在过程管理方面,采取初期检查、中期检查和末期检查的办法,依据不同阶段需要达成的目标,制定工作计划。例如,在中期检查阶段,教师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进展,询问是否有待解决的疑难点,适当指导,对此阶段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鼓励,激活其创造的潜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使机电专业实践课程的效能发挥到最大,相关人员要以身作则,明确专业技能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课程体系的建构出发,明确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明确实操的要点,与企业建立联系,按照其需要加以优化和再创造的部分设置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完善个人能力,迎接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张占东,姚利花.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20,03:67-69.
[2]黄燕晓.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196-197.
[3]于友林.数据支持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机电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08:62-65.
[4]时小惠.基于“企业课堂”模式的高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20,18:156-157.
[5]朱名强.基于“课程思政+实践能力培养”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2:152-153.
[6]刘敬,刘衍聪.OBE-CDIO理念下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图学学报,2019,4002:416-421.
[7]徐建全,应龙,吴奔奔.高等农林院校“有限元法与车身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机电技术,2019,01:105-108.
[8]刘宏伟,杨锐.基于校企联合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9,31:135-136.
作者简介:沈永康(1981-),男,青岛黄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