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红梅
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中学 214116
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初中生往往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导致在学习物理时,形成概念进阶困难重重,由此也增加了物理学习的难度。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的原因,可能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是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生活中需要动手做的事情,很多都被家里人包办代替,导致大脑中储存的生活经验及表象太少;二是现在的学业负担较重,也导致学生在生活中没有时间和精力观察和体验。
针对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我们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让学生观察生活情景、走近社会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的进阶。
一、利用教材资源,观察生活情景。
初中的学生受自身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物理学科的学习基础不足,物理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强。因此,对于初中的学生,物理的学习先从对事物有初步印象开始,大概了解事物的要点,能够在相关的问题中识别。在物理学习过程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一些与生活情景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先有初步的认识,由简单的生活情景,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抽象的概念。
初中学生目前使用的物理书是苏科版本,这套物理书配有大量的插图,还有配套的光盘,其中很多的图片和视频都是来自于生活,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插图和视频中初步感知物理知识。比如:苏科版9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中,出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样工具:羊角锤、老虎钳、螺丝刀、启瓶器、各种夹子和剪刀、筷子、手推车、笤帚等。学生通过这些常见的工具,初步建立“杠杆”的概念,也为进一步学习“杠杆的原理”,给出了部分生活情景,建立了生活与物理的桥梁。再如,“惯性”知识学习中,可以播放光盘中几段惯性现象的视频,让学生对惯性现象有初步的认知。
二、创设生活情景,发现已有经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在课堂45分钟内的思维活动是有一定规律的。一般来说,一节课的开始几分钟为学生的思维启动阶段。故在新课引入时,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在生活中了解的或观察到的物理现象。这个创设的生活情景,可以是小实验;可以是小游戏,更可以是师生间的一段对话。比如:在苏科版9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能表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开始上课前,先请学生对一则消息做一个真假判断:“由于本镇的私营企业越来越多,耗电量与日俱增,电供不应求,故明天起本镇开始全面停电一个月”。学生听到这则与自身生活直接相关的消息,思维迅速被激活,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发表自己的判断,还附加了自己的依据:
生1:这消息是假的。因为停电将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生2:如果停电一个月,我们这个镇的经济将会损失惨重。
生3:假如停电一个月,我们的学习也会受到影响。
生4:我们已经不能离开电了,所以不可能停电一个月,否则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这个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假消息”,让学生对平时存在于生活中,却由于常见而忽略的“电”,重新审视,并发现其重要性,也让学生联想与“电”相关的生活中的现象。学生由此也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电能表和电功”的学习状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利用创设的生活情景,之所以能很快地将学生的思维激发启动起来,是因为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些事例和现象已经有了一定认识,通过这个生活情景,学生发现并认识到已有的物理知识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为新知识的学习进阶,清除障碍,铺设阶梯。
三、利用生活实例,实现内化重组。
奥苏贝尔的“意义接受学习”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强调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教材,只有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新材料在学习者脑中才获得新的意义。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很多物理概念是十分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或规律时,应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知道相关的生活和社会中的物理现象和实例,让学生通过这些生活中实例和现象,与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建立相关联系,有意义地学习。比如,在学习“简单机械”时,可以拿各种样式的剪刀、扳手、门把手、自行车等实物展现给学生,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几段人们生活或生产中使用到的简单机械的场景。学生通过这些实物或情景,在脑中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简单机械相关知识建立认知联系,从而在学习有关简单机械的新知识时,就不觉得抽象和难以理解了。
四、走近社会生活,获得事实和经验。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生将存于脑中的已有表象或经验与新知识建立一个合理联系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中缺少应有的表象或经验,那么新的知识便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了那也是纯粹的记忆,对解决实际的问题毫无价值。由此,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相关表象或经验的基础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帮助学生积累与物理相关的事实和经验。
例如:在学生学习“电能表”这部分知识时,我们先给学生布置了个预习作业:请每个学生观察并记录自己家的电能表表面的信息。在上课时,教师随机抽取一个学生的记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指出每一项所表达的意思。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主动、思维活跃,连平时喜欢开小差的学生也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发言。对此,我们与没有预设这个观察和记录环节的课堂学习效果做了比较,学生没做观察和收集信息的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花了很多的时间,我们教师觉得讲得很清楚,但学生还是听得糊里糊涂;而学生先自主观察、熟悉自己家里的电能表的课堂上,教师明显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知识时很轻松,学生很快就接受并理解了这部分的知识。显而易见,学生在家里观察和记录电表时,已经了解了生活中电能表的相关知识,这就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积累了一部分相关的表象和经验,然后在课堂上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快建立起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社会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情景化的,知识不能脱离发展它的环境。而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源自于社会生活实际,它是在社会生活中的现象、规律的基础上,慢慢归纳、总结形成的。因此,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多个途径,积累生活经验。学生由这些经验出发,观察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 达成“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进阶。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2、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阎金铎、郭玉英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