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蕊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教学研究室 7153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这一教学革命,不仅意味着教学内容的更新、完善,更意味着新的校园文化的创造。担任一线教师和艺考生声乐教师双重身份多年,本文就多年来的声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见解,并对教学中的一些直观的通俗易懂的小窍门做以归纳总结,并予以分享。
关键词:声音 高位置 音色 行云流水 声线
正文:
“高”,即高位置的音色;“流云”行云流水、流畅、流动的、不僵硬的音色。那么,如何获得统一、和谐、通透、明亮的高位置声音,这里呢,没有大量的理论,都是结合我多年来的学习以及授课经验做以论述。
一:“变声期”尴尬的歌唱时期。
中学生,尤其高一的中学生,孩子们身体发育情况不一,因此带来的困扰——变声期来临迟早不一。有的孩子随着声带的发育,音色逐步成人化,而有的孩子发育迟缓,音色相对稚嫩。更有甚者,部分男孩子在变声期可能出现唱歌机能的失调而失声,女孩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做指导,极有可能给自己的声带带来器质性的病变。鉴于变声期各种困扰,好多老师是建议孩子们在这个阶段是禁声的,可是,艺考的孩子们一寸光阴一寸金,耽误不得,这就需要老师要有绝对的技术支撑教学,并且敢于大胆、科学的尝试进行教学。
我的学生李平、张玉婕都是在变声期前开始进行声乐学习的,没有间断,直至中考、高考 。从她们俩的声乐学习中,我总结出:不是变声期这个尴尬的生理期不存在,也不是变声期的问题不存在,而是,我们要正确、科学、勇于面对并处理这些问题。变声期前的声乐教学和变声期后的声乐教学绝对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 。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声原理、共同的歌唱要求和审美标准。不同的是,变声期前声乐教学要充分利用孩子们现有的生理条件和嗓音条件,着重开发口腔共鸣、适当开发头腔共鸣而进行歌唱;变声期后的声乐教学在充分利用孩子们生理条件、嗓音条件 、歌唱器官的基础上结合气息、头腔、鼻腔等共鸣腔体相互协调进行歌唱,着重开发胸腔共鸣、头腔共鸣,以科学的发声方法弥补自然条件的不足来进行歌唱。变声期前的声乐教学是变声期后声乐教学的基础,变声期后声乐教学是变声期前声乐教学的延伸和再提高。只要我们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意用嗓卫生、禁止大呼小叫、合理饮食、把握最基本的用嗓底线,解决变声期的歌唱尴尬。值得注意的是,尤其男孩子如果有失声和破音现象出现还是建议暂时禁声的。女孩子只要不大喊大叫,不发虚漏的声音,一般都能顺利过渡变声期。
二:共鸣及高位置的声音如何获得?
1. 共鸣从哪里来?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点体会。一定是追求打哈欠的感觉。为什么是打哈欠呢?打哈欠的瞬间音色有什么不同?由于鼻、眼、口、耳的相通,打哈欠的瞬间所有器官的充分打开,音色和平时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追求打哈欠、充分打哈欠的感觉去吸气,每一个吸气都能激起一个哈欠来清理打通腔体里的肌肉障碍。我们可以用打呼噜的办法,告诉孩子们学者打呼噜、倒抽气,会感觉到上颚上有一块地方特别凉快,我称之为“洞洞”,为什么会凉快?那是因为声音要走的通道在倒吸气的过程中打通了,气流通畅,自然会凉快,然后把所有的字贴进这个凉凉的地方。当你贴着去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眉毛也展开了、鼻翼也打开了、笑肌也抬起来了。
2. 可以用哼鸣去转化每一个字。哼鸣心要静,含半口水,哭泣的感觉。值得注意的是,哼鸣是气流冲击腔体的声音,和声带振动无关,所以,声音的响度上不会太大。
我们可以在哼鸣的同时捏捏鼻子,如果捏鼻子导致哼鸣无法进行,那么这个哼鸣基本方向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捏鼻子并不能影响到哼鸣,哼鸣依然可以进行,那这个哼鸣一定是错的,它是声带振动发出的。
3. 轻声来开道。
歌唱首要的是自然流畅。那么,轻声歌唱时求得自然流畅的一种方法,它不是目的,而是养成自然歌唱的习惯,提高演唱水平的手段。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操作上的原因,孩子们轻声唱得非常虚,致使有人将轻声误解为虚弱的声音,我在教学中一再嘱咐学生,静静地、小声唱,嘴巴、耳朵三七开,这样音准也有保障,在找到轻声感觉的初期,不要急于增加音量,增加音量主要靠气息,更不能去比谁的声音大、谁的声音响。
三、音色如何统一?高音如何解决?中低音音色暗淡怎么办?
音色要统一,首先要统一每个字娥发音位置,只有字字统一,才能句句统一。
保持u的喉咙开的状态,a的发音位置,每个元音贴着a的位置去说,送进眉心,唱歌如是,一首歌曲,每个字都在同一个位置上去唱,如同串一串项链,每个珠子串同一条绳子。
高音如何解决?
简言之,居高临下的感觉或者使用抛物线原理去歌唱。高音不可以挤喉咙,得吃着、咽着唱,脖子不要抻,音越高身体越要松弛,臀部下沉。
中低音音色暗淡怎么办?
从歌唱的发声器官到共鸣腔体再到身体,不能松懈、得提起来、拎起来唱。
低音更要想着“焦点” ——眉心集中,贴着“洞洞”去唱。
要保持高中低音区音色的稳定、平衡和统一,必须保证发声位置稳定,旋律越往下走,歌唱状态越要拎得高,想着上台阶的感觉唱下去;旋律越往高走,越要身体松弛,咽着、居高临下、下台阶的感觉唱高音。
咬字吐字对流畅声线的影响。
我国汉字发音的特点,经历代歌唱家们结合歌唱研究探讨,创造、总结了歌唱语言的运用规律,把一个字的发音分为“字头”、“字腹”、“字尾”来唱,使之成为生动活泼、歌唱性强的歌唱艺术语言。同时还归纳出了咬字、吐字、引腹、归韵、收音及“喉舌齿牙唇”五音。
字头是口腔在咬字时的力量,要求干净利落迅速过渡到字腹,而字腹主要是引长韵母,要求音韵准确,唱得饱满宽广,且有流动性,并倾向字尾。
子音非常短促、母音可以延长,但每个字都要有个结束,这个结束就是收音。收音是变换字音的重要一环,一个字唱完了,要交代清楚再唱下一个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灵巧的调动唇、舌等发声器官,改变口型,也就是俗话说的“欲改其声,先改其形”。一般来说,字头要重,字腹要满,字尾要轻,这样才便于与下一个字的字头相衔接。字音的最后一环便是韵母的收尾部分——归韵。归韵就是吐出字娥本韵,只有归韵才能充分显示演唱者声音的素质修养。收音与归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归韵归错了,收音就会既难听,又“走韵”,字不正,腔不圆。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结合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结合多位声乐教育家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视频,就声音教学中高位置的声音作了如上阐述,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少走弯路,实现良好的歌唱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世康 嗓音训练 ISBN978-7-5621-4184-6
(2)李维渤 译 嗓音遗训 ISBN978-7-80667-6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