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亮
重庆市涪陵第二十一中学校
408102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本质就是实验。初中的生物教学课程与其他年级的生物教学课程一样,学生所得到的知识全都是前人做的有关生物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果,这些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失败。但是部分初中生物的教学课程只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验部分,这十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发展,依靠信息技术展示优势,教师能够将对应的教学模块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以直观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强烈的冲击。笔者认为,结合生物教育的发展需求,教师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必将为生物课程的发展勾勒出新的蓝图。
1 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初中生物新课标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但是从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初中生物实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平时的生物实验教学环节存在一些为“应对”学生实验操作考核进行的突击训练现象,实验教学过程只是表面的模仿,具体操作过程的简单重复,导致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较多科学探究性的内容,生物教学将需要占据更多的教学时间,但是目前在初中教学活动中,相对于其他的主干课程,如数学、语文、英语和物理等,生物这一门课程所占课时数相对较少,而且生物理论知识的教学又占用了较少学时数中的较多时间,因而使得开展生物实验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进而大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难以满足初中生物新课标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要求。
2 应用策略
2.1 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研究不简单,要求实验的规范性,更要求具备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的教学内容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使用新型的线上逻辑思维工具来锻炼学生的相关能力。比如,学习“生命的起源设想与研究”,教材上的典型论据并不够充分,不能满足现在的新要求,教师与学生无法在教学实验中找到直接的论据。就拿上面提到的“生命起源”这一课来说,首先教师可以在用具上提出一个论证题目——生命之起源;其次引导学生独立收集论据、上传论据;再次对每位学生取得的论据打分,指导学生确定其研究课题的论证观点,让学生阐述其论据与论证观点相连接的思路与具体过程,再对学生这部分的完成程度打分;最后点评学生的完整版课题研究报告,并将点评传至用具上,让学生借鉴、改进。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实验教学方式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极大帮助的。
2.2 利用现代科技产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
实验设备是进行实验学习的基础保障,实验室内除了提供进行实验教学的必要实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些服务于课堂教学的电子设备,使实验课得以有效地进行。如实验室内可以安装多媒体教学设施,教师可以将学生实验操作和相关理论知识教学安排在同一节课内进行学习,节约教学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实验室内安装投影设备,利用投影仪对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如对“鸟类结构的观察”实验中,教师在讲桌上进行实验演示,可利用投影仪展示实验操作的过程,学生坐在座位上就能清晰地观察实验的每个步骤,提高学习的效率。
学校生物实验室除了需要配备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还可以增添新型的电子数码显微镜,学生不仅可以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结构,还能将自己制作的动植物细胞结构实物图像清晰地显示在数码电子显微镜的电子屏幕上,利用电子数码显微镜可让同学之间轻松地分享各自的实验结果,教师也可以对学生做出的细胞结构图像进行展示和评价,让全班学生观看班级实验中成功的实例,也能对存在问题的实验结果结合图像进行分析,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2.3 引入生活资源,实施生活化教育
生物教育与自然科学、学生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课外资源的导入会变得更为便捷,教师可以尝试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结合教学知识的相关特点导入多元化资源,展现生物课程与客观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教学知识。如在教学《植物的萌发》时,大部分学生都观察过植物的种子,其中有小部分学生还有种植植物的经验,如果教师能够将有植物萌发的动画引入课堂,学生必然能够以更高的积极性学习教师所教内容。基于此,教师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纪录片《生命》,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当种子成长为植株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在不同的生长时期,种子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之后,学生会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与观察的纪录片给出答案,但对于种子如何生长这一问题,学生在不了解种子结构的情况下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为此,教师可以将《植物的萌发》中的生物知识加工成多媒体动画,在教学材料中展现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促使学生能够“对号入座”,将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的内部结构等知识导入对应的教学框架。依靠生活经验与多元材料的展示,学生能够形成“生物知识就在身边”的良好意识,深入剖析生物知识的核心价值。
2.4 直观演示实验
生物实验教学的展开同生活密切相关,其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相关的内容,将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但受课堂教学的限制,一个教师很难一次性将知识讲解给多个班级的学生,这就导致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动手实践能力也参差不齐。有时实验材料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种种因素都会影响生物实验教学的展开。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平台,在课堂上直接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中的实验过程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并运用微课将主要的细节为学生演示,进而让学生从视频中掌握实验的关键步骤和信息点,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5 理实结合具有可操作性,保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实验教学中,除教师的实验展示外,组织学生亲自实验是一项关键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实验过程单纯观摩,并不能加深实验印象,保障实验教学效率。教师为学生实验操作合理分配时间,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体会实验中的要点,掌握由实验生成的各项理论,加深对实验内容的印象,保障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质量,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有关知识。
结束语
将科学实验看作是一种论证,引导学生对收集的证据与研究的成果展开论证与阐述,这不仅能让学生具体领会到论据在研究中的关键性,更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论据与理论的不同,增强他们认识科学本质的能力。因为生物是微观的,并且在不断运动,所以在未来针对这些性质所产生的信息技术,例如 AI 技术、虚拟、远距离实验室、浸入式技术、立体打印技术等,将会让学生更大程度地体会生命的变化进程,得到更真实的研究感受。信息技术在不断优化,它给当代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带来的变革与创新,也是让人极为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薛美燕.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8(03):180.
[2] 晁旋.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 张青,黄桂秋.初中生物学科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分析及建议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