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安琪
道县教师进修学校 425300
摘要:小学生存在智能、个性方面的差异,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使小学生获得自我进取的动力,探索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和谐发展途径,充分张扬每一个小学生的个性,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方法
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关注每一个小学生的个性,注重每一个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营造适合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一、调整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学,关注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考虑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阅读习惯和生活经验,认识到小学生是每一个具有自主独立性的个体存在,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和积极创新,培育小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品质,让小学生在人性化、个性化的语文课程中,获得全面而富于个性的发展。
二、挖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因素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注重在传输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勤于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增强知识交流、共享和合作的能力。
以小学语文拼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十一国庆节”时的感受,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到“语文王国”中游玩,让学生知道拼音是开启“语文王国”大门的“金钥匙”,而“汉字”则是“语文王国”中的宝藏之一,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当优美的汉字映入学生的眼帘时,学生流露出如饥似渴、意犹未尽的表情,显露出既吃惊又赞叹、既自豪又激动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思想的魅力,不知不觉中获得人文思想的熏陶和浸染。
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和实例,以《逛超市》一课为例,可以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对学生进行购物交往的训练,使学生初步获悉得体恰当的购物语言,直观感受到亲切有礼的语言、自然大方的神情,强化学生对购物用语的认知。
教师还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用生活素材进行扩展、丰富和补充,在“小乌鸦爱妈妈”的教学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道具,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化想象,进行声情并茂的表演,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理解乌鸦反哺的道理,体验到课程学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引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正确解读文本,选取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巧妙地抛出问题,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入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中,并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进一步细化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设置支架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获得新知识。以学习《母鸡》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抛出问题:“这只母鸡是怎么样的母鸡?请你在文中勾画出能够概括母鸡让人喜欢和讨厌的具体事例。”、“从这些事例中能够发现母鸡的什么特点?”、“请你们思考并谈一谈作者喜欢或讨厌的原因是什么?”为了使问题简化,教师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以句式作为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语言表达,逐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规范能力,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和能力,进行句式的分层和细化,使学生逐渐进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又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明晰蚜虫、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可以搭建直观可视的图式化支架,引导学生发现蚜虫和叶子、蚜虫与葫芦之间的关系,并对学生提供语言的范式,如:因为蚜虫怎么样,所以叶子怎么样;因为叶子怎么样,所以葫芦怎么样……,从而让学生依循教师给予的语言范式和思路,进行思考和合作学习,融入到和谐的团队合作学习氛围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
另外,要对小学生进行个性化、过程性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参与积极性和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结语:
综上所述,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个性和谐发展的氛围,充分挖掘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个性化元素,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较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于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杰,俸耀旭,刘钊,张程,邓丽萍.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5(08):26-29.
[2]陈杰,俸耀旭,刘钊,陈锡清.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14-17+36.
[3]张泽科.激发生命基因的和谐发展——成都市玉林中学附属小学生态教育实践解读[J].教育科学论坛,2006(07):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