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婷婷
中山市南头镇升辉小学 广东省中山市 528427
摘要:本课题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教学现状,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对小学创建民乐特色项目进行了深入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目标通过创建民乐特色项目,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而民乐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项,学习和发展民乐,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爱祖国”的精神。经过研究表明,师生在学习民族传统乐器时可以充分感受中国五千多年的民乐文化魅力,我们采取的有效策略是通过听、唱、写、创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如校园广播、课堂鉴赏、民族音乐、民歌传唱、创编民族调式等等。本课题研究的进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一批研究性的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乐特色 音乐素养 传统文化
一、创建民乐特色项目的意义。
(一)学习民乐对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操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民族音乐发展源源流长,民族器乐是中华历史文化长久积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世界乐坛独树一帜。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以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所以,作为一名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我校在众多的乐器中,选择了民族乐器的学习。以民族乐器学习,作为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精神的突破口。
(二)利用民乐特色项目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性和通俗性,积极营造浓厚的民乐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对民乐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对民乐的学习欲望,积极参与到民乐学习当中,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学习能力。开展丰富的民乐活动,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民乐了解-喜欢-热爱,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民乐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的体验,在不同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能力。通过民乐的学习,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民乐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大力推进美育教育,通过美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的发展。它可以提高学生思想,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它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它可以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育运动的质量;它可以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音乐正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民乐就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的积极性,其次将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的节奏、力度及音色,通过团体合作的表演方式,既可获得音乐知识,激发审美情趣,又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接着通过乐曲的演奏,引导孩子们了解民乐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上的能力,还发展了想象力,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二、创建民乐特色的迫切性。
(一)教学体系西洋化。
在“全盘西化”的音乐教学现象中,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由于受到西方三大教学法的影响,自己本土的音乐教学模式正在受到大力的冲击。音乐的表现方式丰富多样,其中作为表现形式之一的乐器演奏,却是整个音乐教学中最为薄弱的一种形式。所以,开展器乐的教学实践,可以更好地探索到适用于我国民族器乐基础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音乐教育方式。
(二)民乐认知的缺乏。
很多人认为高雅的乐器只有西洋乐的钢琴、小提琴和长笛等等,而演奏我们的中华民族的二胡、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是过时的,是“土”的行为,并且很多人没有都没有认真了解、欣赏过我们的优秀民乐曲目,只有一小部分听众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比较热爱。所以,现在目前整体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西洋音乐以及西洋乐器,其原因就是西洋乐的某些地方确实比民乐占优势,比如音准、乐器构造、表现能力。这些方面使得民乐难以被官方教学和普及,并且民乐在国际上的传播程度远远小于西洋乐器,所以使得很多中国人学习西洋乐器,而外国人包括中国人却很少学习中国民族乐器,从而导致了国乐衰弱。
三、民乐特色项目创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
(一)着力培养优秀民乐教师,不断深化民乐教育工作。
大力开展民乐特色项目,单凭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学校要着力培养更多优秀的民乐教师,组建专业的民乐教师团队,才能不断深化民乐教育工作。
普通教师、非民乐专业的教师平时接触民乐比较少,所以对很多的民族乐器比较陌生,就算有比较熟悉的也只是皮毛,并没有完全掌握其演奏技能,所以,创建民乐特色,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修养,如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小班化专业指导,观摩各种类型的民乐比赛、演出活动,使教师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外,负责本校民乐教学的教师首先要熟悉本校的实际情况,掌握教材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二)加强对小学生对民乐的认识,完善基础设施。
首先,加强小学生对民乐的认识,可以从课堂、民乐社团、学校文化建设、网络上着手,如开设民乐知识进课堂,竹笛进课堂,在全校进行推广和普及,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一门乐器,这也是体艺二加一里面重要的一项内容;其次加强民乐社团的建设,包括聘请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专业辅导以及配置完整乐器,逐步增添所需器材;在学校进行民乐相关的文化建设,利用宣传栏、墙报、广播站等阵地,传播民乐小知识,让孩子们懂得民乐乐器以及可以辨析其音色;最后利用网络,让孩子们自行搜索民乐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点,在音乐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构建民乐特色项目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音乐认知素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以及精神风貌的体现,它对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塑造健康人格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首先可以推出“处处显文化” 的系列活动,让学生发挥奇思妙想,构建自己喜欢的校园文化,如可以写出自己喜欢的民乐曲目、作曲家,还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民族乐器,学校经过挑选后,把内容制成宣传画,展示在校园宣传栏上,并且可以通过民乐小广播传播民乐小知识,如播放民乐名曲、介绍优秀民乐代表作品等。其次开创艺术节--民乐节,通过开展班级民乐知识比赛、班级竹笛比赛、民乐团专场文艺汇演等项目活动,进一步构建民乐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孩子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丰富学生的音乐认知。最后,每个班还可以创建独一无二的民乐班级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发动班级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小小民乐家、小小歌星、班歌的谱写等活动,通过音乐艺术实践,有效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集体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音乐认知素养。
(四)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乐教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与民族音乐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使民族学生,从而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例如《金蛇狂舞》一课,为了让学生参与到音乐中,我先让学生唱部分节奏谱,然后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民族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最后让他们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合奏,这让学生有了亲身感受、体验合作乐趣。其次,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备课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活动,器乐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音响,在音乐教学中,给孩子们提供一切的机会进行审美体验,如让孩子们听教师演奏、学生演奏、自己演奏,在这些音响中进行审美观察和审美反应,进而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五)开展丰富的民乐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实践素养。
首先完善民乐社团建设,每天设立30分钟的练习的时间,强调熟练指法的重要性。构建竹笛、琵琶、扬琴、二胡、大小阮等项目梯队,在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进行才艺展示,并且每周分项目采取引进来的教学模式进行培训,通过邀请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专业化教学,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素养。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乐活动,如开展班级民乐演奏比赛,优秀作品赏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如参加镇的独奏比赛、中山市的民族乐器比赛等等,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累演奏经验解决实践问题,在互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题产生的绩效。
(一)透过创建民乐特色项目的研究,提高了学生整体素养。
首先,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日常的音乐课堂、社团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其次更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民乐课外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以此增强了学生学习民乐的自信心,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实践素养。最后,民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拥有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
提高了教师钻研以及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音乐教师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了师为主生为辅的教育观,促进了音乐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教师钻研能力,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和自身的成长。在教学生吹奏笛子的同时,自己的吹奏水平也有了提高。
收获的荣誉。
宋云中老师获得了2019年南头镇独奏比赛优秀辅导老师;黎启万同学获得了2019年南头镇独唱独奏比赛一等奖(竹笛);成颖芊老师编写的《竹笛教学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宋云中老师《竹笛教学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研究》、江婷婷老师《创建民乐特色项目,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实践研究报告》收录在升辉小学校内论文集。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器乐艺术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一个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艺术珍宝的重要音乐形式之一,是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所以,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建立中华文化自信,并且,让孩子们学习民乐,除了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对其自身也是获益良多的,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审美、创造、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美妙的音乐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促进孩子全方面发展,满足个性发展需要,最后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情商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2]《音乐教学心理学》美国詹姆士.莫塞尔和梅贝尔·梅琳 合著
[3]《当代高校民族民间音乐教学与改革研究》庞培婕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