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劳动自我效能培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期   作者: 何涵帮
[导读] 对于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

        何涵帮
        青海省大通县良教乡中心学校          810100
        摘要:对于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教育,学校和家庭更多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学校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者、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自身的特征和本质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氛围和风格。传统的师生关系大部分教师是专制型的教师,学生对于教师往往是比较敬畏的,家长也更多是专制型的家长,喜欢让孩子去学习,对于孩子的劳动不太重视。如今课程改革,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教师和家长也需要在自己的风格上做了很多改变,注重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二者逐渐形成了朋友的关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术、整个班级也会更加的团结,而且也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积极性。本文就详细的论述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劳动自我效能培育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家校共育;中小学;劳动自我效能感;培育研究
引言: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非常重要。这个时期就是中小学生建立基础的关键时期,如果教师和家长没有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么对中小学生将来的发展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劳动技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独立感和满足感,而且劳动技术课也可以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完善,让中小学生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品质。因此,家校共育就是开启这把锁的钥匙。
        一、家校共育的基础:情感链接,帮助学生获得劳动理念
        (一)情感可以拉进教师和家长的距离
        家长对教师都有一种信任,对老师充满着尊敬,尊敬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教师的威信,可是也损失了与家长进一步接触的机会,情感教育就是帮助教师接近家长的“棉花糖”,让家长也感受到教师热情的一面,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用心,在线下上会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班级氛围也会更加的融洽与和谐。
   (二)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和动力
        学校和家长进行情感链接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学习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而且情感链接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和个性,让学生知道自己也专有所长。在教学中渗透情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在情感教育中慢慢形成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础
        我国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全面人才,在这五育中,劳动技术教育越来越收到国家的重视,在课堂中情感教育更是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家长交流群,在群里可以让家长监督孩子在家里对于学习的完成情况,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让学生帮助父母扫地的家庭作业,家长就可以拍视频或者打卡的形式,积极向教师反馈作业结果,帮助学生建立劳动基础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能够力所能及的去做一些家务活。
        二、制度约束逐渐向自我管理过度
        学校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同样也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中国有句古话“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很好地培养的劳动技术理念刚开始需要有规矩,这个规矩不是专制型的,而是民主型的,要让学生参与规矩的制定当中,这样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一)建立班级的核心监督队伍。


        选拔班级的积极分子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进行选拔,因为学生看到周围的同学表现比自己好,他们都会有意识的改正自己的行为,更好的约束自己。其实换句话说,班级的积极分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同学们学习的对象。选拔时,班级的积极分子一定要有很好地工作能力,首先要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是团结同学,人际关系较好。
   (二)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我管理。
        培养学生劳动自我效能感,需要学生拥有自我的管理能力,首先就是应该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而且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的意识要从小做起,要让孩子们有最起码的自我生活的本领,例如自己穿衣,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等等。初步学习之后我们再对他进行纪律约束,例如《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制度,班级制度等等,慢慢的学生学会脱离纪律约束,进行自我管理,知道事情的对错,知道自己的目标,在没有人、没有纪律的约束下,也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的干涉,要给学生足够的成长空间,让学生自己领悟劳动理念,在必要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指导。
   (三)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
        学生也要对自己进行评价,用正确的归因模式,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内部的,可控的归因方式,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定秉持着公正客观地原则,对每个学生的评价依据都要依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为人处世,评价的依据不要只是成绩。教师对比较落后的学生也要充分的关心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不要形成思维定式和功能固着,例如,当一件坏事发生的时候,不要想着是班级里面最调皮的学生,班主任要做充分的观察和调查才能够下结论,草率的判定不利于班主任的形象树立也不利于班级氛围的融洽。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评价模式,采取积极的措施和体系,让自己和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积极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使班级氛围融洽、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的劳动意识才能养成。
        三、利用城乡集团化办学家校合作,积极促进
        学生劳动自我效能感的养成,不应该只限于学校,家庭教育也应该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学生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农村家长应该向城区家长看齐。现如今,家长不再是孩子教育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家长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孩子的成长。家长和教师是平等和合作的关系,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能够更好,教师也应该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例如,当孩子回家或者不在教师的视野下,就需要家长帮助教师进行进行监督和引导孩子,当孩子在家时,有没有主动做家务或者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如果孩子处在不懂的状态就需要家长及时跟教师进行反馈,自己对孩子加强教育的时候,需要让教师也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现如今信息设备比较发达,教师和家长们组成一个微信群,孩子每天的表现教师可以公布在群里,对于需要加强监督的孩子教师也可以叮嘱家长,在家里也要时刻注意孩子习惯的养成,只要家校相互合作,才能实现教育的共赢。
        四、结论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特点,家长和老师与学生的相处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生建立关系的前提就是尊重,双方需要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劳动制度的制定也要让学生参与和决定。帮助学生提高劳动自我效能感,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双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陈含笑,徐洁.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意义、困境与对策[J].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12-15.
        [2]顾小丽.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小学生劳动自我效能培育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9):124-126.
        [3]魏君君,梁海峰.践行劳动教育,体验职业魅力[J].职业,2020(31):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