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奎隆
学田镇中心学校
摘要:当今小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着学生体能下降,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主要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其次小学生自身缺乏锻炼的毅力问题,思想认识不足,还有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等因素,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浅薄。
关键词:身体形态 运动能力 现状 改善对策 研究
一、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项: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
小学生对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不统一,尤其是两极分化的趋向很明显:重视的人很重视,不重视的人总有同样一种想法。“体育锻炼是要养成习惯的”,小学生还不懂得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全面提高自己素质,对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独立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缺乏必要的了解;小学生发展身体不均衡;小学生怕苦怕累,不愿从事耐力性的锻炼。
(二)学校因素
1、体育师资的质量存在问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学习。
随着社会的进步,如今的体育活动变的丰富多彩,小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这就需要教师要成为多面手,多培训,多学习,可现在培训和学习却跟不上,严重影响了师资的质量。
2、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不足。
学校近几年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尽可能的扩建校舍,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活动场地,使学生人占有的活动面积逐步“缩水”,再加上学校器材不够,只有篮球架和健身器材,为了安全考虑,学校和老师害怕学生受伤。
3、学校体育工作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应试教育压倒一切。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归根结底还是由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引发来的。
二、改善小学生体质的对策:
(一)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教师尽最大可能采用生动活泼地学习内容,并根据本地条件及气候特征选择学生喜爱的运动。如在教授短跑过程中,采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确学习目标,那么学生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外的体育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
2、让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学生的主体性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但这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学中,有的学生切入时不能摆脱防守,因而这一战术总是打不出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分析原因。由于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于是有人就问:“影响一传一切战术运用的关键是什么?”于是有的说是:“主要是切入时不能及时摆脱防守。有的说没有用假动作来迷惑对方;有的说没有同伴掩护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性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锻炼和健康意识
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使他们明确锻炼目的和要求,自觉合理的调整自己的运动行为,科学地评估自己的锻炼效果,把体育当作自己一生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让学生参与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要热情鼓励,精心诱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去“创”。又如在弯道跑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设下问题:身体保持什么姿势最省力?然后再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充分体验弯道跑的身体感觉,领悟技术要点,提高实践能力。
2、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使考核成为一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锻炼和健康意识的关键。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自评或互评。要求学生通过自评或互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达到肯定成绩,找出差距,总结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当小助手,培养学生给教师轮流当小助手,让他们组织小组同学练习,辅导和考核。考核项目由学生自选,以利于他们扬长避短,发展特长,增强信心,培养兴趣,从而更加热爱体育,提高终生体育的意识。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在体育与健康课及体育活动课中有效地,科学地对他们的生理和心理进行培育,真正让学生实现自我锻炼,主动积极地进行锻炼,愉悦身心的同时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四)争取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建议学校应加强早操课外活动管理,严格考勤制度,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锻炼,并采用多种课外活动形式,课余体育锻炼兴趣小组,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连续性和持久性,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对于学生普遍存在“高智能、低体能”的现象,我们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体育工作计划,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尤其是注重力量、耐力、柔韧性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协调发展,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中国学校体育》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
《体育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