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告状”心理分析及应对方法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期   作者:彭开雄
[导读] 做小学班主任,我感触最深的要数孩子们的“告状”

        彭开雄
        湖北省潜江市园林第五小学
        做小学班主任,我感触最深的要数孩子们的“告状”——上课时好一些,一下课,只要你在走廊或是操场,就会有学生跑过来向你告状,办公室门口更是络绎不绝了。
        其实,这种现象既普遍存在,也十分正常。小学生身心不成熟,认知能力差,判断是非能力有限,对于同学之间的是非曲直,不可能有自己完全正确的观点,于是他们自然就把老师作为倾诉对象,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
        据亲身经历和体会,我以为小学生告状基本上出于以下几种心理:
        一、维护正义,弘扬正气。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当发现有人有悖于集体利益或损害他人利益时,他们就会积极向老师反映。这种行为应该提倡,它有助于维护集体,弘扬正气。
        二、看似告状,实则疑惑。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在做的事情,他也想去做,又怕不“合法”,就以告状来探虚实,如果老师允许,他就去做,否则,便马上去阻止别人。
        三、引起注意,表现自己。这类孩子无论班上发生什么事,都会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报告。他们只是想引起老师注意,和老师聊聊,与老师亲近。他们往往表现欲很强,但常常被老师忽视。因而他就借一些小事告状以引起老师的注意。从这类孩子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班上的许多琐碎事件,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班级状况。
        四、以牙还牙,斤斤计较。你告过我,我也要告你;或者受到一点委屈便斤斤计较,认为自己有理,对对方毫不相让。即使对方认错,也仍不罢休,还要向老师告一状。
        五、妒忌他人,吹毛求疵。有些孩子因别人受到老师表扬或自己比别人考得差,时常情绪低落、内心惭愧甚至产生怨恨,当“对手”出现一点小过错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批评“对手”,获得心理满足。
   六、夸大事实,瞎吵瞎闹。少数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遇到问题总是强调别人的错误,以致分不清是非,瞎吵瞎闹。更有甚者,夸大事实,制造事端,引起师生轰动,造成极坏影响,以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关注。
         面对孩子们的种种告状,千万不能因为工作忙而搁置一旁。正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和尊重,他们才来到你这里,希望得到公正合理的处理。如果总是受到冷遇,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疏远我们,不信任我们,与我们产生隔阂。我觉得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到来,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因为孩子的述说可以反映出他们的心理需求或者是心理问题,也可能反映出班级里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孩子们的告状,积极应对孩子们的告状。

在应对告状时,我觉得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一、查清事实,区别对待。我们首先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讲述,先让他把心里的情绪释放出来,因为孩子无论是怀着哪一种心理来“告状”的,他的心里肯定是感到不平和委屈的,我们要适当安慰孩子,但不能偏听偏信,要鼓励、启发孩子说出事实真相,必要时要询问知情的孩子。弄清楚孩子“告状”的原因后,采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像“维护正义”的学生,我们要及时表扬,树立“告状”中的榜样;“疑惑”类告状的孩子我们应立即告诉他该怎样按照要求去做;“表现自己”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告诉他们老师有空时很乐意和他们聊天;对于“斤斤计较”和“瞎吵瞎闹”的学生,我们应告诫他们处理问题时要将心比心,要懂得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做人道理,要学会自己独立处理事情;而对于“嫉妒他人”的学生,我们一定要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让他们明白只有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用自己的实力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才是正当的,才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
        二、 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首先,我们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告状”者,对他们表现出同等的关注。不管他们的动机是什么,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倾听,让他们把话说完,同时用目光、表情等表达出对他们的关切,不要边听边评判,这样容易打断他们的叙述,影响他们的思维和情绪。其次,我们在处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切不可有意偏袒某些自己喜欢的同学,尤其不能只听成绩好的学生的告状而忽视后进生的告状,要一视同仁,公正对待。
        三、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告状的孩子通常是受害的一方,心里总是充满了委屈、不满或气愤,我们要多关心他们,认真倾听他们的述说。之后,仔细分析问题的症结,解开他们的心结。对于被告者,如果受到老师的惩罚和批评,他们就会对告状者产生更大的敌对情绪。所以我们要坚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错就改还是好孩子。不管是告状者还是被告者,有理的还是无理的,我们都应该帮助孩子分析产生纠纷的原因,教给他们正确的处事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
        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当中、高年级的学生之间发生争执、纠纷时,我们可以让产生矛盾的双方各自客观地讲述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静静地思考几分钟,努力思考自己在事件中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接着互相说出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最后各自提出对本次纠纷的处理意见。小学生往往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太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善于评价别人而不善于评价自己。在经过了自我反省之后,孩子们也能清楚地发现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进行自我检讨,不满情绪便会弱化,彼此就容易谅解了。对于矛盾双方一时难以认识清楚、颇有争议的问题,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对其中的是非曲直各抒己见,形成共识,共同遵守,达到教育全班的目的。
        五、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离开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弄不好就是“5+2=0”。因此,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和家长及时沟通,相互协作,形成施教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