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颖萍
新疆阿克苏地区第二中学 新疆 阿克苏 843000
摘要:分析近五年的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题,大都选择了中国现当代小说名家的优秀短篇作品为素材,尤其对叙事技巧的考查有所侧重,这与新课标中提出的“了解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尝试运用到文学阅读中去”
是一致的。小说阅读学习中应重视小说叙事艺术的系统地思考与研究。本文重点阐述叙事方式、叙事视角两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 小说 叙事方式 视角
当我们的小说复习还在传统的小说三要素里打转转的时候,高考已悄悄为我们开辟了小说学习的新视野——叙事艺术。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体裁,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线索变化、安排技巧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更应该在复习中
得到重视。如果说先前的学习还处于零碎状态,那么现在有必要系统地思考与研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答题之道。
因篇幅有限,本文重点阐述叙事方式、叙事视角两方面的内容:
一、小说的叙述方式:
顺叙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属于常规写法;而平叙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在中国传统的戏文中常常出现,高考很少涉及。但倒叙、插叙、补叙是小说叙述中的特色,容易混淆,所以,它们往往成为高考的命题宠儿。
1、倒叙,就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呈现出来,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比如:鲁迅的《祝福》,小说先把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的结局呈现出来,然后再说她初到鲁镇,再到鲁镇等情节,这样安排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2、插叙,即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比如: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说就插入了林冲和李小二的见面谈话以及李小二的现在的生活境况的内容,这些情节就属于插叙。它对下文写李小二夫妻为林冲打探消息以及林冲复仇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也衬托了主要人物林冲具有正义感和侠义精神的形象特点。
3、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补叙有放在文末的,如《小英雄雨来》就是在结尾时交代雨来没有死的原因的。也有在文章中间补叙的,如《第二次考试》,苏林教授深入弄堂调查,通过孩子之口介绍了陈伊玲救灾的经过: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协助里弄干部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这一情节叙述就运用了补叙,补充另一与中心事件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补叙和插叙的不同
补叙和插叙虽然都是对主要情节的补充和交待,但它们也有不同。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补叙与插叙的根本区别在于: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二、 叙述视角:
小说是讲故事的, “谁的故事”牵涉到叙述内容,而“谁在叙述、从哪个角度叙述”则牵涉到叙述者和视角等形式问题。讲述一个故事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作者是以什么角度来讲故事,就是小说的叙述视角。小说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儿童视角和动物视角等。
全知视角:也叫“上帝视角”、“0视角”,其特点就在于“全知”,叙述者好像是上帝,他对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身世心理都了如指掌。中国古代的历史叙事,在总体上是采取全知视角的。因为它不仅要全面地实录史实,而且要探其因果原委,来龙去脉。司马迁的《史记》就是这样,在《高祖本纪》中,叙述者不仅知其家世,而且知其性情、异行、异相、异志。再比如《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结义一节,写完他们结义后,作者宕开一笔用很长的篇幅写刘备的身世,这就是全知视角,因为,此时的三个人中,关羽、张飞是不知道刘备身世的,不能用他们的视角写,而又不便让刘备自己跳出来介绍自己的身世,所以作者就如同小说世界里全知全能的上帝一般,介绍小说中人物的身世。
有限视角: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讲述者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叙述者或退居故事中某个人物身后,让这个人物担当小说叙述者的角色。这种视角的优点是能够增加代入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且所知有限,更有悬念,也更加真实;不足就是很多情况不能了解,受到限制。比如《祝福》中的“我”,《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只能表现他们所能观察到的情形,或如摄像一样,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在《孔乙己》最后,“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因为“我” 没见到,也未听人讲起,就只能以“大约”、“的确”来搪塞。这就是有限视角。有限视角中可以是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是第三人称叙事,以某个人的眼光观察,以他的心灵思考。
我们要明白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一般情况下,第一、二人称时,叙事者同时是故事里的人物,他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叙述;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还要注意叙述视角的转换,在很多小说中,不将一种视角一种人称一贯到底,而是不断变换,以比较全面地塑造人物形象。如从总体上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这样能更好地反映较大的生活广度和时间跨度。同时又在全知视角中溶入了参与叙述人的限知视角。如《黛玉进贾府》这一回,出场的人物众多,曹雪芹在此就精心穿插了几组人物的限知叙述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划人物的外貌特征:从黛玉的视角看贾府,黛玉的视角看宝玉,再用别人视角看黛玉,这样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写得非常成功。
参考书目: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叙述-叙述的角度》)
《小说的叙事特色》 李朝阳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张秋玲 等著 p152页
《高中语文专题教学初探》姚佳全 著 p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