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秀英
肇庆市鼎湖区桂城中心小学水坑二教学点 广东肇庆 526070
摘要: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劳务产业随之发展,很多农民纷纷背井离乡进城务工,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及人口迁移,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凸显。本文针对县域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为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走出教育困境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教育对策
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外出打工人员数量庞大,流动性也比较大,对子女的教育关注度以及情感方面的沟通都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学校对于流动儿童没有过多的余力进行接纳,因为学校要为本地生源预留出一定的空间,以至于这些儿童的教育受到一定影响。流动儿童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个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也为这些孩子的上学问题积极的采取多方面措施,但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因此,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沟通方式极其重要。父母能否正确的给予孩子指导,能否在必要时给予孩子关爱与鼓励,这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往往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的家庭中,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情感沟通,孩子无法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获得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从而导致其各种问题频繁出现,对孩子身心成长造成了极大危害,以至于限制了其未来的长远发展。
2、学校教育现状
由于近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很多教育职能部门进行合并,而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很多孩子的就学面临着极大问题。另一方面,一般教育局指定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大多是城乡结合处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这对孩子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流动儿童而言,从农村进入城市,占用城市的很大一部分教育资源,导致本就紧张的城市教育更加捉襟见肘,政府需要大力度加强学校建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3、社会教育现状
社会上的教育监督体系还有待于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及一些相应的制度与社会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了城乡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健全。此外,农村生活现代化虽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诸多便捷,但信息化普及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弊端,对于城乡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而言,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学习过程中缺少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难免会迷失方向,这也为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教育策略
1、加强亲子沟通
父母是孩子的精神寄托,在孩子心中,父母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对于一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从小与父母分离,情绪及心理需求无处发泄,因此导致孩子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因此,父母除了要关注孩子的饮食起居,还应积极加强与孩子进行亲子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对于留守儿童父母应多抽时间与其进行电话、视频沟通,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情感倾诉的机会,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亲子距离。对于流动儿童,父母在工作之余也要积极关注孩子,尽量抽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以便于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与其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此外,父母在外出打工前,要合理对孩子进行发展规划,选择孩子喜欢的临时监护人代为监护,同时父母离家之后也不能疏于对孩子进行监管,要学会爱与严格结合的方式。外出打工的家长不能简单粗暴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应恩威并施,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当发现问题时,首先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关心,再进行问题的纠正,让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产生正确认知。父母应多于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不能放任自流。当今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教育,孩子与隔代长者之间无论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习惯在观念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此时父母一定要及时提醒临时监护人,多对孩子进行关心,不能以长者的身份向孩子灌输他们难以接受的观念。父母一定要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联系,从而建立起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深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爱。
2、加强学校管理,大力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当今我国已经加大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力度,很多地区都在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但只依靠政府扶持,发展速度势必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要想真正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还要大力鼓励民办学校,实行双向推进的策略。政府应大力扶植民办教育。对于民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师资力量建设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对于民办学校收纳流动儿童要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例如,政府,对民办教育的补贴经费可以按比例下发到市、区、县教育局,然后根据各地区民办学校上报流动儿童情况,核实人数后安排下发使用。此外,大部分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工作,对孩子疏于管理,他们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并且学习动机不明确。课堂学习中学习能力较差,自律意识也比较淡薄。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无法建立起学习的兴趣。也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会变得胆怯甚至自卑,针对于这样的孩子,学校不能歧视他们或区别对待,要给予一定的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并积极鼓励孩子,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多与人沟通,进而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保证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3、强化社会教育功能
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社会的功能性是不容忽视的。当前应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从而帮组实现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社区功能性的发挥能够帮助实现亲子关系的建立。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言传身教极为重要,而和谐的亲子关系能够有助于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社区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例如,创设亲子活动日,通过娱乐性较强的亲子活动的创办,进而增进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帮助这些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背景及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因此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尽管当今社会对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引起相当的重视,政府职能部门也在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广大学者也都积极的进行该领域的研究,这对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仍需要社会各界积极发挥自身的功能性进而彻底扭转局面。
结语:县域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从而形成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在实践中,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积极合作加强对这部分儿童的重视,提高教育意识。同时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由留守儿童家长着手,将教育问题落到实处。同时还要联合妇联、青少年联合会、社区、工会等等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合作,从而为这部分儿童创设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进而促进教育有序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郭晓东.流动儿童及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教导刊,2018,(19):35-36.
[2]关红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20,(30):85-86.
[3]岳珊珊.应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农村学校教育职能的转变与扩张[J].思想·理论·教育,2019,(1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