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丁
西北政法大学710000
摘要:在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直线攀升,带来一系列科研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而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中大多只注重对其科研能力的提升,普遍缺失对该群体的人文关怀,导致研究生心理疾病频发。人文关怀包括尊重人格、肯定人性、关心爱护个体以及关注其生存发展的需求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因此,注重研究生群体的人文关怀是当代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环节,也是研究生培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根据近年来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对研究生的培养经验做出讨论。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引言
人文关怀概念最早在《周易·贲卦》中出现:“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的核心是人,即以人为本,做到重视人、关心人、为了人。“化成天下”就是用文明精神去教化民众,这是人文关怀的初始内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维度来看,人文关怀是对人生存状况的关心,是对尊严与符合人性生活条件的肯定,是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维度下的人文关怀长期被埋藏于突出的斗争性和阶级性之下,直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才为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探索指明了方向。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人文关怀做出如下界定:人文关怀是一种用文化与人类文明精神营造自由舒适的环境浸润人心,用高层次的尊重、关怀与理解指导人们健康愉悦生活的观念形态。研究生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文章从人文关怀视域探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出贴近研究生特殊心理需求的教育路径,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研究生培养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1.1生活上的压力
大部分研究生面临的最大的生活压力是经济问题。首先,研究生中一部分为应届毕业生,还有部分研究生是脱产研究生,没有其他的经济收入。虽然国家每年会发放经济补助,但单薄的补助仅够支持学费,生活学习开销都给研究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其次,由于研究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各种限制,大多数研究生面临着无法组建家庭的苦恼。而已婚的研究生由于学业、生活的压力,无法全力承担家庭的责任,承受着沉重的情感负荷。还有一部分单身研究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学业上的烦恼、社交范围的限制等,依然没有找到情感托付。
1.2导生关系压力
导生关系是研究生具有的特殊人际关系,它由情感和心理支持、对职业和专业发展的直接帮助、行为榜样三个重要部分组成。不同于本科生,每名研究生都有自己的导师,不同的导师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不同的课题组氛围、不同的管理模式以及不同的繁忙程度等。研究生通过与导师交流确定研究课题,通过开展课题研究逐步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获取科研成果,通过情感交流获得心理上的认可与支持。导师不仅需要对学生在学习、科研上予以指导,同时还将从同门关系、个人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对研究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导师对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和行为风格对导生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只问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唯结果论”管理、缺乏交流与指导的“放任型”管理、苛责严厉式管理等都不利于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而一些高校重结果轻过程、重任务完成轻人才全面培养的错误思想也左右着导生关系的发展。教学制度对导生关系起一定的调节作用,科研经费的发放则使得双方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老板与雇员关系,这些都会导致研究生产生紧张、焦虑和失落情绪,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导生的人际关系。
1.3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
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高层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经费较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质量难以保障;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深,家庭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较少;社会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持怀疑观望态度,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导致不能形成教育合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水平较低。
2研究生培养中的人文关怀策略研究
2.1更新教育观念
当前,高校往往更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个体安全,对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需求不太了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更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和绝对权威,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将课本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研究生培养中,因课程教少,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机会更少。新时代,处于多元文化激流中的研究生们,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不断进行思想碰撞,这急需学校更新教育的方法观念,重视人文关怀,关怀学生的生命、关怀学生的需求、关怀学生的思想。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转化为自我教育。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用自己的学识、境界和人格魅力去帮助、启发、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断塑造其建立优秀的品格特点,实现人文关怀的综合渗透。
2.2根据90后群体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
目前,对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倾向于建构灵活、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因为当下研究生阶段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2—30岁之间,多为90后群体,个性差异较大。而且研究生阶段分为硕士和博士,对于特定阶段的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外,对于硕士研究生则存在继续求学与工作之间的选择与压力,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则要承担经济、婚恋、深造与工作的多重压力。因此导师需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人生规划的研究生,结合90后性格特点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使得每个研究生的独特人格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张扬。例如,对于没有规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保证完成相应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采取相对宽松的培养模式,不要全面禁止研究生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或外出实习等与科研无关的事情;对正处于攻坚阶段的研究生,鼓励与鞭策并施,在不打击研究生自信心的情况下,帮助其沉淀自身浮躁心理,静下心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来一步一步探索科研真理;对于部分在校期间觅得佳偶的博士研究生,笔者也会对其送上真诚的祝福,鼓励其更加努力奋斗,勇于承担家庭责任;对于临近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笔者会经常关心学生的毕业进展情况,分析当下的就业形势,以及关注各高校、研究所的招聘发布,对研究生予以指导和帮助。此外,在个性化培养过程中也当以德育为中心,厚德才能载物,积极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进行引导和约束,始终贯穿德才兼备这条人才培养标准。
2.3提前预防,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在研究生第一学期课程中,开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互动式、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全面了解每名研究生的心理现状、困惑、压力并对症下药,一对一地对其提出帮扶方案。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研究生课堂教学和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做到提前预防,确保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咨询团队,全面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普查、教育、咨询和预防等工作,帮助研究生处理好学习科研、情绪控制、压力释放、人际沟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问题,培养基础扎实、技术过硬、身心健康的新时代研究生。
2.4强化导师引领,凸显人文关怀
高校对研究生的教育和管理实行导师责任制,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导师研究方向进行双向选择,为研究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便于导师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资源和提升空间。导师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态和情感倾向等信息掌握得最全面的人,导师的指导不应局限于课堂,而是需要扩展到研究生的生活、情感和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建立定时、定点的一对一沟通和全方位辅导,在此基础上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思想状况,建立研究生个人成长档案,追踪研究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给予其正确引导。对于家庭状况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导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心志愿者、爱心帮扶活动,同时学院可以定期召集导师总结对学生的培养进度,针对研究生个体建立更加完善的培养计划。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学习和心理引导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全方位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才能保障人文关怀的全面实现。
2.5强化研究生心理素质的自我教育
心理学家艾利斯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人们的信念、想法决定了人们的情绪[6],认为外部压力是通过内部信念来传递的。研究生主体应加强自我抗挫折教育,以平和而非冲动的态度看待事情,以冷静而非偏激的方式解决困境。一方面,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训练自身学术思维,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解决困难的综合能力,根据自身实力确立合理目标。另一方面,研究生应增强自身心理弹性,转换惧怕困难和压力的想法,正确认识困难和压力的两面性,多用积极的心态看问题,建立积极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树立战胜压力的信心,培养良好的情绪,学会悦纳自己、发展自己,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志品质。要学会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中汲取心灵能量,成长为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价值。
结语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导师给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至关重要,对研究生今后的科研、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将在日后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深入研究,勤耕不辍,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加阳光乐观、拼搏奋进、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李昱.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石:加强人文关怀[J].基础医学育,2013(07).
[2]吉小兵,戴雅玲,李晓琳,吴珊珊.2005-2009年间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述评[J].新西部(理论版),2011(10).
[3]周莉,文书锋.论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0(04).
[4]朱美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
[5]金春寒,张桥.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3).
[6]包涵.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8(02).
[7]沈东华.实施积极心理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3(07).
[8]李礼.社交网络视阈下研究生导学关系满意度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8(12).
[9]金鸣娟,吕佳卉,孙凯敏.运用社交网络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