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楒淇
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 300384
摘要:融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为适应新变化,解决新问题,把握新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价值,加强对融媒体的研究,以跨界融合思维为导向,建构覆盖面更广、承载信息更多的载体,并且生成“载体合力”,这不仅是创建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也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载体合力建构
1融媒体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1教学人才要有更高的要求
一个优秀的高校思政教师不仅要有专业水平,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课程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向学生的知识渗透。由于网络的自由化,融媒体平台上向受众进行思政教学的讲师可以是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可能是初高中的教师,也有可能是从事其他专业或职业只是对政治有兴趣的人在媒体平台上教学,而无论是什么人在融媒体平台上担任思政教师,都表明了一点,那就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网络教学,教师这个角色的门槛难以把控,甚至有不断降低的趋势。因为融媒体平台上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良莠不齐,导致在同一领域中可能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或表达不同的观点,很多受众不能分辨出谁对谁错,这就可能会导致受众接收到错误的信息,影响受众对思想政治科目的学习,这也能够说明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和能力还有待提高。
1.2教学内容侧重理论
融媒体下的大多数高校思政教育平台都是围绕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四本教科书进行政治知识的讲解,这四本书上大部分都是政治历史和政治理论,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很少和社会现实相联系,导致学生只会记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分析方法。大学政治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多,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教学太过重视理论知识,反而会割裂与现实政治的联系,就会让思想政治课程失去了教育意义。
举例来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案是每位人大代表根据现实生活中百姓关注的焦点,为了切实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提案中提炼出的政治观点会成为教科书上新的政治知识,这就是政治学科产生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从现实中总结理论,又用理论去指导现实。而高校的思政授课则太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地给受众进行时事分析,甚至还有一些教师看重的是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较高的政治敏感和政治素养。再加上知识教学较之社会实际发展而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使思政教学脱离了社会实际,也会导致学生们思维难以紧跟时事、缺乏现实锻炼,从而难以确保学生们能够怀着先进的思政思维来面向社会中出现的各类消息及舆论。
1.3教学过程缺乏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也可以通过考试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不断调整学习计划,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然而融媒体下的思政教育平台只存在教学视频,并没有设置相应的评价考察机制。测验考试不仅是为了完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结构,更是为了让学生在测验过程中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回想,从而进行知识的巩固,如果缺乏及时的评析,那么测试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认知定位也会有所偏差。除此之外,我们也不难发现,学生在思政教育平台上收看政治课程的关注力远不如在课堂上强,这是因为学习氛围的不同。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思政教育,虽然可以解决空间上的差距问题,也会更为便捷,但是也缺乏了“面对面授课”的互动性,这种形式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较高,教师无法了解学生们的听课情况,也就无法判断学生实际吸收知识的情况。
2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建构思路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构思路
融媒体时代髙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应以跨界思维为原则,坚持创新与继承、形式多样和统筹协调的原则,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各项活动为主导,以融媒体为技术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使之形成强大的“载体合力”。
2.2融媒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特点及优势
在借助融媒体新技术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建构突出体现载体运行过程的系统性、载体资源的共享性、教育主体的可控性以及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平等性。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融媒体在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优质平台提供、教育主客体的参与度、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更具备优势。
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建构
3.1课程载体:创新教育教学路径
课程载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教育主体在课程载体中扮演较强的主导地位,并有科学、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因此,既要继承传统课程载体的运行模式,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融媒体新技术,创新教育教学路径,打造“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中心”,以助推高校思政教育理念的转变。
3.2物质载体:建立特色网站和导航系统
高校网站的建立是将学校物质要素、制度要素与学生共享的主要的途径和方式。高校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内容检索和路径指引,比如在高校网站主页将静态的校园风貌和动态校园新闻等以直观的视觉呈现出来,以传递大学文化与精神。特色网站的建设和导航系统的完善,相辅相成,以更加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
3.3精神载体:丰富延伸校园文化功能
精神载体是以教育客体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形式,而开展的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融媒体大环境背景下,高校精神载体构建需要将融媒体文化建设纳入其中,拓展校园文化新内涵,延伸校园文化新功能。通过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样化建设,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价值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高校精神载体构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信息回路和资源整合。
3.4管理载体:健全融媒体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需切实做好备案制管理,确立用户使用责任制。对各部门、各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和校园论坛的使用均需进行实名登记,严把信息关。其次,在对网络进行监控的同时,如若发现不良行为和错误信息,尤其是不利于社会安定、校园和谐的不当言论,应及时采取有效手段进行控制,避免事态的扩大化。最后,搭建风险防控和预警机制的数据平台,制定应急预案,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从而完善网络防护措施的体系化。
3.5传媒载体:重视高校媒体平台建设
建设融媒体背景下的校园网是占领高校思政教育新阵地最为直接、便捷、有效的方式。建构思政教育传媒载体,首先需要对校园网的性质、功能等进行定位,在成为大学生在线学习、共享信息、资料查阅的服务性质基础上,还应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责任。充分发挥传媒载体阵地的作用,把高校校园网打造成为弘扬主旋律和传播高校思政精神文化载体的的重要平台。
结束语
总而言之,融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诸多机遇,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范围,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率,但也给思政教育带来许多挑战,我们应该从融媒体的优势出发,探究发展的规律,提出相应的策略,积极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勇.MOOC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机遇和挑战[J].智库时代,2019(6).
[2]杨新莹,李军松,白晓宇.“融媒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