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审辨式思维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期   作者:王萍
[导读] 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

        王萍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教育局   553000
        摘要:审辩式思维是一种判断命题是否为真或是否部分为真的方式,是我们学习、掌握和使用特定技能的过程,是一种我们通过理性思考达到合理结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着基于原则、实践和常识之上的热情和创造。1941年,美国学者爱德华·格拉泽提出了审辩式思维的概念,认为这种思考能力包含三个要素: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角度;逻辑探究和推理论证的学问;运用这些方法的技巧。本文主要分析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审辨式思维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审辨式思维
引言
        从本质上讲,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审辩式思维,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理解和同化空间。在审辩式思维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会成为更有效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要更加认识到:具有审辩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习者的审辩思维能力。
一、教师人格气质引领,发展学生审辩思维能力
        师生的“相遇”指具有完整人格的师生精神相遇,也就是说师生相遇的主题不仅仅在于“知识”,更在于情感、思想、智慧的碰撞和精神世界的成长。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与学生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相遇,通过交互性对话,师生作为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共同步入教育的“之间”领域。《德尔菲报告》关于审辩式思维教学的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审辩式思维人格气质的模范,应成为有效运用审辩式思维认知技能的模范。只有在教师榜样的带动下,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的言行举动、思想感悟都会影响学生,因此有人说:学生好比洁白无暇的银幕,教师好比清晰的拷贝,拷贝上的各种形象总是要无可掩饰地头映到银幕上去,的确,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教师在认同学生差异的同时,要尊重学生,满足心里需要。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气质都有所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都会成为好学生,能力和性格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努力加以提高。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结合学生特点逐步引导、发展审辩思维能力,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是一致的。审辩式思维要求在课堂中建立新的师生关系、新的人际交流模式、新的环境与气氛,即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文化。谢小庆主张把“教师”这个名称改“助学”——教师不再是颐指气使的权威,而是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变成求知者中的一分子,跟学生一起思考,并帮助每个学生将思想的胚胎完美地产生出来。助学就是思想的助产士。以2019年厦门第三届全国卓越课堂陈骞老师《增强生命的韧性》为例,给我的感悟:陈骞老师从头到尾将课堂交给学生,并且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自己的心态看法与学生共享,让学生表达看法,激励学生说出来自己的挫折、自己观点、自己的方法,以身示范,走进学生,走下讲台,变成求知者中的一分子,跟学生一起思考,学生感受到老师在用心的和自己进行平等的、民主的交流,甚至用肢体语言给予鼓励和引领,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有话可说,有深度思考的空间,有分享表达的愿望。顺势抓住学生回答的观点直击主题:今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挫折怎么解决?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身解释回答。整个课堂就像一次深入式、开放式的谈话,又像是心理团辅,课堂充满“人情味”,无疑让整个课堂充满趣味与真实,让学生放下心中的顾虑、保持对待广泛问题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以及对自身理性的自信,对不同观点能够包容异见,进而形成具有审辩式思维能力的人格特质。


二、理论联系社会实践,发展学生审辩思维能力
        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关键在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和学校。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公民实践教育的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审辩式思维培养的效果如何,要通过实际的行动进行检验。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及在学生面对复杂的具体情境中,拥有审辩思维的能力,乐于在实践中不断的检验和提升自己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在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如:在涉及“服务社会”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时,要求学生可以假期参加志愿者活动。在暑期时,我组织部分学生到市图书馆进行义工活动,在这期间,学生自主分工合作,制定方案、学习理论、岗前培训、参与上岗,最后整理呈现、总结。在这过程中,同学们每一步的操作都需要进行分析和思考,参加这次活动需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岗前培训要掌握哪些技能?合作分工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在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审辩思维能力。疫情期间,我提前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利用个别学生在小区参加自愿服务的例子,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实例谈谈感悟,在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提升?以此作为课堂的素材,学生自己总结的过程中加强了感悟,其他同学也身临其境,在与大家探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了思辨能力,打破了固有的课堂思维模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与实践结合是最有效的思辨提高方式之一。
三、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可通过案例教学等不同方式进行学习探究,以确保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锻炼的同时,实现语言表达力、问题分析力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以促使学生能够实践中体会到做好人好事产生的成就感,这通常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有着显著帮助。中学生不仅是民族的希望与祖国的未来,而且还是社会建设的接班人。同时,由于中学生正位于青春期,其性格呈现出较强的个性化,教师想要确保课堂教学获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就需充分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了解,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且任课教师彼此也需加强沟通与互动,针对性探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以找到合适、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对学生情况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对于内向胆小、不爱说话的学生而言,教师需选择合适时间节点实施点名互动,并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表现进行鼓励,这通常对学生树立自信心、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显著帮助。此时,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则可通过相关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时间都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发言立场以及价值观是否正确,并在保证学生具备正确三观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机会。
四、有效创设课堂情境,发展学生审辩思维能力
巧妙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在有效的情境中能使学生更加客观地感悟、发展思维,并加深对学习的印象,提高创新和学习能力。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很多事例,其实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最好的现实素材来源,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设有效情境。
结束语
        总之,审辩式思维教育是让学生养成受益一生的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审辩式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它将改变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思维、我们的学习,以至于我们生活。
参考文献:
[1]潘木兰.增强审美体验培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9,000(002):24-24.
[2]汤晓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审美化引领方式的研究[J].教书育人,2019,000(004):31.
[3]杨云.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审美化教育[J].初中生:教学实践,2019(6):38-38.
[4]王文婷.初中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美育探寻[J].辽宁教育,2019,592(07):27-30.
[5]吴大平.美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000(034):P.34-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