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白新峰
[导读]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白新峰
        许昌市建安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461100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理念,提升语文学科的整体育人功能。”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知识认知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要提高语文课堂效果,便要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课堂提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克服学生的惰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它能够将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因此又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学生情况设计好问题,而课堂提问也有一定的艺术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提问要少而精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提问频繁且显得随意,常常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当然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被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问题设计得再好,回答的总是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职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较差,一节课如果总让学生处在解决问题的苦思冥想中,就让学生只感受到学习的难受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就会出现厌学情绪。一旦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就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去思考,拒绝回答,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再说,如果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回答问题上,教学任务怎能完成?所以课堂提问不在多,也不能多,而贵在精。对于文章中的重点段、重点句和重点词语的品味理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以“精问”促“深思”。
        二、课堂提问要力争全覆盖
        中职语文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教师都应该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期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营造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从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通观全局,从几个方面确定提问对象:一是从座位方面考虑,二是从学习成绩考虑,三是从学习注意力集中情况考虑,四是从营造积极学习气氛考虑。教师提问时既考虑到坐在前排的学生又要考虑到坐在后排的学生;既考虑到成绩优秀学生又要考虑到成绩落后学生;既考虑到提升认真听讲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要考虑到通过提问可以提醒学习不专心学生集中注意力;既考虑到通过提问给学生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形成榜样的力量,又考虑到活跃气氛,营造积极学习的氛围。因此课堂提问不能总固定在少数人身上,而要力争做到方方面面、前前后后全覆盖。当然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教师可以以一学期为单位,力争在一学期把所有的学生全部提问一遍,从而促进全体中职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能仅仅把目光聚焦在几个优秀学生身上,而放弃了对全体学生发展的培养。
        三、课堂提问要力求多样化
        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师提问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一种模式,还要力求多样化。如在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书写、默写、表演和回答问题等多种形式。

多样化的课堂提问能够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风采,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情况,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对字词音义、背诵段落、课文内容、角色饰演等方面的掌握情况,从而对症下药,灵活调整授课进度,对于学生不会的内容要重点讲解,对于已经掌握的内容可以一掠而过,对于难点要详细讲解,多次训练直到学生掌握为止。通过多样化的课堂提问进一步强化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防止因教师长时间的讲解,学生无所事事而陷入昏昏欲睡状态;防止教师只顾讲课,而学生出现厌学情绪;防止教师只管一味地讲也不了解学生是否听懂学会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学习知识要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因此课堂提问也要遵循这一认知规律,提出问题的难度要循序渐进。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初中阶段学习认知能力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纪律差导致学习成绩很差,来到中职学校后更是对学习不放在心上,上课时听课积极性很低,似听非听,同时理解能力也很低下,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几乎没有反应。教师如果不了解学情,去设置难度较大的问题,就会出现问了白问——无人回答的尴尬境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尽量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同时把握提问问题的难度一定从简单——低难度——中难度——高难度的顺序来设置问题。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先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取得一定的成就感,继续激励着学生去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从而一步步推进,最终解决全部问题。 比如我在讲授《离太阳最近的树》时,根据课文对红柳的描写, 提出了三个不同难度的问题:1、作者为什么写红柳队长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2、红柳和冰山有什么相似点?3、把红柳比喻成冰山有什么意义?这三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提出后,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后,一步步地得出了结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
        五、课堂提问要引导思维
        俗话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习,无疑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真正产生疑问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如何提问很重要。若课堂提问太简单,难度低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往往不用怎么思考甚至可以用课文中现成的例子直接回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不大。倘若根据“提问——诱导——思考——获得新知”的原则来设计提问,不轻易把答案呈现在学生面前,而让他们跳一跳去摘下果子,效果就显然不同了。在讲《沁园春 长沙》上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遵循 “提问——诱导——思考——获得新知“的原则来引领学生思考。我引导学生从回想词人毛泽东情况到本词的创作背景入手来诱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联想到: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一代伟人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到广州主持农民讲习所时路过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群众,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感到怅惘。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被打开,得出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他们具备了“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胸怀,所以面对江山胜景,却不乐反而怅的结论,顺利地解决问题,获得了新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