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深圳市宝安区兴围小学
摘要:情感可以反应人的心理现象, 是人对客观事物相应的行为反应的态度体验。情感教育在班主任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把学生培养成高智能情感丰富的合格人才, 是当前面对的主要任务,因此班主任要以爱施教,以人为本,让学生在爱中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 班级管理; 学生工作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各种活动进行调控引导的过程。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班风、学风及学生的素质。因此,班主任工作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育人的科学。
一、构建班级文化,凸显文化育人。
班级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治,班级管理依靠班主任的勤奋,班主任时刻守在班里,紧盯着学生,一旦学生有不良动静,班主任就会批评,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就像玩着猫抓老鼠的游戏一样,班里虽然安静,但学生心理紧张,班主任也感到身心疲惫。二是法治,班主任想尽办法、绞尽脑汁,出台班级规章制度,班级管理尽可能实行量化管理,在日常的管理中实施操行分数评定。三是文化育人,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层次。文化育人式的班级管理需要教师解读班级文化、组织班级文化。
(一)解读班级文化。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班级文化。一是体现学生的精神特质。小学生处于 6~ 14岁,精神饱满,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富有青春的感染力,班级文化需要呈现学生的这种精神特质。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学生的穿着打扮,同学之间相处的文明用语,住宿生和谐相处,都彰显了个人的生活习惯,体现了文化的内涵。三是班风、学风。虽然说班风、学风很难用语言描述出来,但是学生能够感觉它的存在,有的班级里的学生专心致志学习,体现了认真学习的班风和学风。有的班级里的学生三五成群聊天,玩手机,甚至你追我赶,大声喧哗,即使有想认真学习的学生也会受其他学生的影响。总之,班级文化体现了学生精神饱满,生活方式文明,学风浓、班风正三个特点,较合乎实际,学生认可班级文化,愿意朝此方向努力。
(二)组织班级文化。
在理解了班级文化的内涵之后,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将班级文化内化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是班主任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班主任可以以班名、班徽、班歌、班规、班级宣言、班级目标为载体,使其承载班级文化的内涵,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有关班级的展示,由此获得对班级文化的感性认识。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分组竞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学生在组内充分交流之后,构思组名、组徽、组歌、组规、小组宣言、小组目标,在主题班会里展示出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这样,学生可以亲自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深刻体会班级文化的内涵。
二、注重情感交流,不要拒人以千里之外。
班主任如果站在管理者、教育者的角度和学生谈心,很容易把学生推向管理者、教育者的对立面,无形之间就筑起了一道沟通的“高墙”,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因此,班主任跟学生交流时一定要做到平易近人,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谈心。在平时跟学生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开始时并不会深刻、正确地理解教师讲的道理,他们在意的是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如果教师谩骂,学生一般以沉默来对抗,肯定听不进教师的劝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应该是一种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交流的是情感,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这样才能谈得拢、谈得好。
班主任要以尊重、理解、同理心等为基础接触学生,从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的故事及内心的需要入手,触动学生的心灵,这时,学生便会自然敞开心扉,愿意向班主任说出心里话,班主任耐心地聆听,也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例如,四(2)班的小赵同学,由于家庭关系复杂(父母都再婚),性格内向、孤僻,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同学的矛盾突出,碰到难题容易偏激,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在班里没有好朋友。班主任了解了小赵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从心理上疏导他,不断关爱与激励,设身处地地分析他在情感、生活上的困难,并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他、帮助他,使他感受到了温暖、真情。在班主任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之下,小赵同学终于走上了自立自强之路。
三、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突破自我设限。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面对的压力集中在三个方面:学业成绩、亲子关系、同学人际冲突。其中学业成绩的压力尤为突出,在中学时代,学生的成绩好仍然是获得教师关注、同学羡慕的重要指标。学生由于成绩不好会导致情绪波动、过度焦虑,无心向学,也会出现上课迟到、课堂恶作剧、下课早退,甚至旷课、逃课等现象。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增强自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根据对本班学生的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对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自我设限”严重束缚了自身的潜能发展,他们需要解放思想,突破自我设限。因此,笔者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进行了主题教学:
第一,以跳蚤和爬蚤的故事导入,让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人际交际等方面寻找“自我设限”,并写在纸上;第二,以小组的形式互相分享,班主任耐心聆听,推动小组分享有序进行;第三,开展小组游戏“突破思维定势”,让学生在游戏体验中感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突破思维定势,问题将迎刃而解;第四,回归刚才书写的自我设限,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突破的对策;第五,班主任梳理、归纳突破自我设限的对策,并播放《永不放弃》视频,进一步触动学生心灵,增强学生自我突破的力量。
四、借助家长力量,形成合力育人。
家是孩子温馨的心灵港湾,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与孩子本应该是血肉相连,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然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有的父母忙碌,与孩子沟通较少,孩子不但不感恩父母辛苦反而报怨父母,有时孩子过激的行为让家长心痛不已;有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单一、粗暴,父母观念保守、落后,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换来的是孩子的冷眼、对抗,甚至离家出走,家长无可奈何;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现在年龄小,等他长大后自然会明白,这种缺少引导的教育最终成为孩子滋生任性、放荡不羁、以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的温床。以上的家庭教育现象集中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未能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基于以上的认识与思考,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主题班会邀请家长进课堂,分别从“响鼓用重锤”“树大自然直”“润物细无声”等不同层面跟家长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例如,四(2)的李同学,由于父母疏于管教,她无心向学,不但成绩差,还经常逃学。班主任没有歧视她并决心转化她,经过多次跟家长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细心观察,发现她对演讲很感兴趣,便利用每周一次主题班会的机会,鼓励她参加演讲比赛,她积极报名,表现突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家长趁热打铁,不断鼓励她重新制订可行的学习计划,使她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从此,她勤奋学习,学业成绩进步较快。
爱学生就是爱教育事业。师爱, 是圣洁的, 它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人民的重托。师爱, 是无瑕的, 它似阳光普照, 一视同仁;它似雨露甘霖, 把大地洒遍。师爱, 是“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只讲付出却不图回报。师爱, 是小学班主任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金钥匙, “以爱施教”是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