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娟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 福建省三明市365100
摘要:在如今这个飞速如流的时代里,出现了很多新奇的事物,教育也在大环境的推动下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需要各方面地综合考量。就小学科学这门培养学生实验启蒙的科目来说,对于学生创造力、动手能力培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需要教育者改变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方式,积极创新,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找到适合现在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探究;趣味实验
引言:小学科学是一门观察性强、动手操作能力较高的科目,需要学生通过观察、通过实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就目前的小学科学教育来说还处于一个两难的地界,学生动手能力较弱,对于实验也没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在进行实验项目实施中也处于敷衍状态,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重视,在科学现象、整合过程中也没有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本文主要谈一谈如何在小学科学中展开趣味性实验教学。
一、小学科学教育趣味化实验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兴趣
如今,教育部门对科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拓展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重视。如若老师在课堂中加入一些有趣的东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提高,继而提升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在讲到放大镜、三棱镜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给学生观察,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新奇的画面会更加专注一些,继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放大镜看到的事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鼓励学生动手。
2、小学科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如果教师在科学课上一直概念性的讲解,课堂就会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氛围也会有点沉闷,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学生难免困乏,没有听课的兴趣。多观察、多实践、多记录,可以调动课堂,让烦闷的环境活跃起来,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引导一些不喜欢动手操作的孩子也动起来,对于事物的认识也更直观。
二、小学科学趣味实验项目化设计
1、课前导入要有吸引力
小学科学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生活,但在教学中教育工作者都习惯于将科学和生活单独存在,导致学生想象力越来越不丰富,不知道该如何让行动。教师在上科学课的时候,以图片、视频或者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例如在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跟蚂蚁相关的视频,图片,通过视频学生可以提前感知到一种现象,观察到一定的道理。视频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观察起来会更有兴趣。视频中播放的内容是蚂蚁搬运食物的过程,一个蚂蚁发现食物搬不动,于是小蚂蚁开始叫来了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搬运食物,把食物搬运到了洞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将发现到的现象讲出来并且在本子上记录下来。之后教师可以分批带学生去室外进行观察,看看小蚂蚁的行走路径,如何搬运食物。通过前期视频的导入,学生对于我们大自然中的生物会比较感兴趣一些,对于观察也会有一定的兴趣,继而的室外观察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进行了提升。
通过观察学生都会获取到一定的信息,对于小蚂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大自然也产生了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把心里想到的表达出来,把这个现象明白的道理也以文字的形式几句下来,然后引出学生写出今天的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记录。
2、课堂准备要充分
小学科学中有很多现象,这些现象不仅需要我们观察,也需要我们动手操作,体会事物的变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准备实验器具,实验材料,方便学生去动手,去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工作做充足,这样科学课堂才能更顺利的开展。
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我能变大”时,就可以利用“泡发木耳”来展开实验,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个塑料小盒,以方便我们的实验能在科学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引出这个课的主题开始做实验,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对步骤一定要明确,给学生一份观察记录表,记录干木耳的形状,颜色,手感。先引导学生把干木耳丢进塑料盒里,然后在塑料盒子里加入一定量的水,水不要太多,淹没干木耳就可以了,教师一边引导学生做一边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接着引导学生开始计时、观察,木耳刚进入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形状有什么变化,颜色有什么变化,有没有什么味道,摸起来会不会有一些轻微的变化,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面。接着1分钟后再观察一次看看有什么不同进行记录,5分钟后观察进行记录。在一次有一次观察中学生也会发现干木耳已经从很小的一块变大、变软了,学生也发现了动手做实验带来的乐趣,也在表格里写下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3、适当利用信息技术和手工制作开展趣味实验
信息技术是比较新颖的事物,对于小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在开展小学科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引入,提起学生的兴趣,让科学课堂更加生活化,有趣化。手工制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到的知识利用起来。如讲到“磁铁”和学生认识磁铁、了解磁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了解指南针,认识指南针。教师可以准备古时候人们航海的视频,在大海中不知道方向的时候就需要用到指南针,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出了大海里,在生活中迷路的时候也可以用指南针找到方向,那指南针的原理是什么呢?继而和学生引出磁铁,开始我们的实验。
教师提前准备长方形磁铁,U形磁铁以及观察记录表引导学生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拿两块长方形磁铁进行观察,两个 N级靠近会发生怎样的现象,N级和S级靠近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引导学生反复尝试并且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写到观察表格中进行叙述,叙述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指导。发现了磁铁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动手制作指南针,并引导学生将制作指南针的原理、过程进行记录。我们的地球有南北两极,磁铁会和地球的两极产生吸引和排斥,磁铁的南极会和地球的北极产生一定的吸引力。
结束语
现如今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要,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但因为有诸多因素的存在,学生不爱观察,动手能力差,想象力不够丰富,对于生活也毫无感知,也不会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这些问题需要引起科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重视实验过程的实施,重视学生的观察能力,把实验引入到课堂之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
参考文献
[1]朱亚丽.在如今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让有效开展观察日记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5):23-34
[2]曹丽鹏.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J].北方文学,2016(8):69-79
[3]王妃林.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实验、记录的重要性[J].吉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