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语文的朗读训练及培养模式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顾建芬
[导读] 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到学校学习,他们懂的东西很少
        顾建芬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翔云小学,浙江 桐乡 314500
        摘要: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刚刚进入到学校学习,他们懂的东西很少,几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朗读是小学生面临的难题之一,新课改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朗读训练。因此教师要制定科学的朗读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朗读训练;培养模式
        前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训练,在全新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仍然需要加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训练的力度。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对阅读进行整体感知,培养良好的语言意识,从更深层次上提高朗读训练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语文素养。
1.小学低学段语文朗读训练必要性
1.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教学责任。而朗读是直接感触语言的重要手段,语感训练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主要途径[1]。与阅读相比,朗读可以让学生更直接领悟语言,感触文章,在不知不觉间让学生深切经历文章奇特的结构、有致的节奏。
1.2有利于学生领悟和经历文本
        在吃透文本中,朗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并不是一种无思维的活动,而是经历和吃透文本的重要过程[2]。学生在朗读中会展现出一定的思想情感,也会深入了解作品,深刻理解作品丰富的内涵。
1.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良好的朗读可以在语言自然流动间展示出课文高雅的情操、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3]。同时,在朗读中学生会融入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文章描述的美。除此之外,朗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促进小学生全方位发展和进步。
2.小学低学段语文的朗读训练模式
2.1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详尽的学习任务
        朗读不仅是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朗读不是混乱读,也不是没有规则的读,而是要按照一定要求读。首先,要求学生准确读字音,流畅读文章。其次,要求学生阐述文章主要讲解了什么。在课堂朗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完整、仔细读,避免匆匆了事。同时学生要声情并茂的朗读,读出感情,有效把握朗读节奏[4]。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很快融入到朗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文章的包含的情感美和语言美。
        比如在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前小学语文教师要制定明确的朗读教学目标和设置详尽的朗读任务。首先,教师要求学生读懂文章,仔细阅读文章中的字和句,保持朗读的通畅性。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什么?”。最后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文章,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这种朗读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内容有深入理解,朗读水平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大幅度提升。
2.2加强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在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学中,为了顺利开展朗读训练,教师必须合理应用范读环节,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朗读是重要手段,该种手段已经在我国发展千年之久。在古代,朗读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文人雅士。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准找适当的时机,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合理应用范读环节。在朗读中,范读是重要环节。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使用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和科学朗读技巧。在这种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并且在朗读中有效融入情感,这些都需要通过范读来实现。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音乐,但是仍然需要教师范读,并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渲染气氛,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知方面掌握朗读方法。

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中,教师要避免使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而是要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培养学生对朗读的热爱。
        比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为了提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有感情的范读,并且在范读中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音乐、图片等,从而让学生融入到朗读情境中。为了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特点为基础,优化朗读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朗读的热爱之情,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朗读能力。
2.3做好自然铺垫,顺利指导学生朗读
        要想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对朗读有深刻认知,小学语文教师在朗读训练前要做一些铺垫工作。在具体组织教学中,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进行自然的引导和铺垫。其中情境创设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体验,找到朗读的乐趣[5]。在情境中,可以使用表演式朗读、互动式朗读和对话式朗读等形式,为学生朗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使学生朗读更具意味,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朗读训练中。使用背景音乐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古代,诗、乐、舞是结合的,譬如楚辞,它的出现形成了各种朗读风气。在现代小学低学段语文学习中,教师要在朗读训练中找到合适的背景音乐,从而提升学生朗读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字的美。随后教师会顺利指导学生朗读,启发学生密切关注美,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充分彰显出语文朗读中的人文性。
        比如在学习《大禹治水》这一课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式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朗读技巧,而且配备相关的音乐。这样有利于增强语文朗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朗读节奏感,提升学生朗读水平。
2.4培养学生自主朗读意识,优化朗读训练
        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开展朗读教学不仅是重要教学内容,而且是培养学生朗读技巧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要仅仅局限在看、说等形式上,而且要引导学生根据朗读内容反复运用和实践,从整体上提升学生朗读技能[6]。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停顿情况和应该在哪个地方重读,这种朗读教学方法会耗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学效果较低,长此以往学生朗读热情会大幅度下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反思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朗读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意境,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优秀朗读训练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这一课时,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朗读文章,在朗读中声音可大可小,但是一定要逐字逐句朗读,从而深入理解文章。在第一遍朗读中,学生可以用笔标记不理解的部分,通过朗读对文章大意有一定了解。随后,教师要适当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继续朗读,理解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部分,然后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也可以使用略带争执性的对读过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刻感悟,使学生更有感情的朗读文章。
        结语:综上所述,在朗读训练中,小学低学段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同时教师要在训练前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朗读意识,激发学生朗读热情,合理应用范读环节,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冬丽. 浅谈小学低年段语文的朗读训练与培养[J]. 考试周刊, 2019, 000(0A4):30-30.
        [2]马红梅.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朗读训练方法分析[J]. 文渊(高中版), 2019, 000(012):619.
        [3]古丽努尔·吐尔逊. 小学低年段语文的朗读训练与培养心得[J]. 新课程(小学), 2020(7).
        [4]马钊.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实施有效朗读训练方法[J]. 明日, 2019(16):0257-0257.
        [5]阙旭凌. 小学中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 2019.
        [6]商小丰. 基于信息技术视阈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率优化路径分析[J]. 中小学电教(教学), 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