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月第3期   作者:朱自福
[导读] 学习数学,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乐趣
        朱自福
        博罗县石湾里波水小学,广东惠州 516127
        摘要:学习数学,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发展,使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乐趣。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很多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愿望,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综合能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探究能力;培养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新课改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环节上进行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促进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同学们认识水平较低,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很多同学甚至认为自己是在为老师、家长学习。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不愿意自主学习,原因是认知和观念的偏差。教师应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使其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在讲授“长方形面积”这一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出这样一种生活场景:农村的爷爷奶奶准备在城里买房子,售楼员告诉他们,一平方米的房子要一万元,爷爷看中了一所房子,却不知道如何计算房子的面积,所以希望你能帮他计算一下。同学们,能不能请你们计算一下房子的面积?这样的生活环境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为了老师、家长,也不是为了数学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学习态度就会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在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时,应把数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中,使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充分联系,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觉其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消化和理解。还有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习数学就是为了提高计算能力,因此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计算上,使学生的其他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过倍数知识的同学,很多都难以理解倍数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掌握《倍的认识》的相关知识,并能联络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个案例,让同学们了解实际问题:“小明在家里帮妈妈做饭的时候,妈妈会告诉小明,在做这道菜的时候,水的量应该是鸡蛋液的量的两倍。”鼓励同学们一起去找有关倍数的问题。有些同学分享了他们的生活:“在动物园里,我们看到两只大熊猫和六只大猩猩,我们可以说大猩猩是大熊猫的三倍。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很多学生习惯于跟随老师的思路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养成了一成不变的不良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例如,在学习《24小时计时法》时,为了能让学生将24小时计时法应用于生活,我先教了24小时计时法的基本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24小时计时法来记录自己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有些学生就是这样记录着他们的生活:6点30起床,8点上课,12点吃午饭,14点上课,17点吃饭,18点看漫画,19点做作业,21点睡觉。上课时,我又为学生补充了a.m.和p.m.的表示方法,让学生尝试用示意图来表示时间,学生也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学习活动,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四、展开实践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使教师能够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幼儿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心理特点,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自觉创设活动情境,通过各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二)》中,为了能够理解轴对称的图形,我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彩纸和剪刀,让他们先将彩纸对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用剪刀剪开,展开,看看最后得到的图片有什么特点。学生发现最终得到的图像是一个对称的中轴图形,对折时,两幅图像上的每一个点都是重合的;当图像展开时,对应点到中轴的距离是相同的。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运用自主操作的课堂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全面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五、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
        探究性教学的运用和推广,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探究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开展课堂讨论,实现思想碰撞,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如在“多边形的面积”课中,学生要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以及各种组合图形的面积公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各组选择相应的图形,并对其面积公式进行研究,了解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选择和自己家一样的家具,亲自算出表面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面积计算公式,完成面积的求解。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主性;
        结束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充分动手操作,大胆合作交流,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乐学精神,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要进行创新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建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1(6)
        [2]王慧敏.浅析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
        [3]尹中政.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关爱明天,201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