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213101
摘要:本文以一节精编习题课为例,阐述了本人对物理习题课教学的一些看法。一、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知识储备;二、习题课与错题课相结合,保障学生阶段学习需求的满足;三、习题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四、强化变式训练,利于触类旁通;五、方法指导到位,让解题有章可循。
根据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能让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各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来解决问题,还能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主要是靠物理习题来检测。因此习题课是物理教学过程的必备环节,也是当今课改教学的重难点。由于物理习题课自身枯燥的特点,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习题。甚至有的学生对习题课相当排斥,习题课上学生无精打采,不愿思考,不想动笔。根据学情,我以《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这节习题课为例,谈谈我对物理习题课的一些看法。
一、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知识储备
掌握物理基本知识是物理知识应用的前提,也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物理基本知识的掌握好比高楼大厦的地基,地基牢固了,才能有上层建筑。所以在习题课一开始就先理清知识脉络,带领学生回忆电压表的使用,总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为后面的知识应用打下基础。
二、习题课与错题课相结合,保障学生阶段学习需求的满足
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通过老师批改后,学生发现错题后,往往有很强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错题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同时在这道错题的基础上改变某些条件,让学生对知识点灵活应用。
【案例1】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电压表测量的是哪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并在电压表两端标出它的“+”、“-”符号
.png)
【案例分析】本题是学生习题过程中错误率非常高的题目,有的学生认为电压表测得是电源电压,有的学生认为电压表测的是电源和L2两端的总电压。主要还是对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理解不到位,在测几个用电器的总电压是里面不能有电源。在这里我教授了一种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的方法“元件开路法”: 将电路图中的电源去掉,然后将电压表视作电源,看哪个用电器能与电压表形成闭合回路,那么该电压表就测该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案例2】如图所示,开关S合上后,电压表V1和V2的示数分别为1.8 V和4 V,则灯L1两端电压为_______V,灯L2两端电压为_______V,电源电压为_______V。
.png)
【案例分析】本题是对上一题的延伸,在能判断电压表测谁两端电压的基础上,还要求对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非常熟悉。通过对上一题的纠错,学生掌握了判断电压表测谁两端电压的方法后,再与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合并考察时,难度就降低了。
三、习题课和实验课相结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
学生在学习规律过程中,常会因为相关准备知识不足或前概念的片面理解或错误干扰,对规律形成不正确的认识。习题教学中题型设计只有充分暴露学生的错误,引发思维冲突,才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习题课学生觉得枯燥乏味,但是实验课学生都是激情高涨,因此在习题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验,不仅能让学生对知识有感性认识,同时也能调节烦闷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3】你知道下列情况下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吗?
.png)
【案例分析】图1电压表测得电源电压,在新授课中做过实验,学生都知道。图2与图1很相似,所以学生第一反应电压表测的也是电源电压,在这里如果生硬讲解,告诉学生这里电压表测的是导线两端电压,示数是零,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所以我在这里没有告诉学生正确的示数是多少,而是让他们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学生一实验都很惊讶,跟自己预期的示数差别很大,电压是零点几伏,肯定不是测的电源电压。在此基础上再分析在理想情况下,电压表示数应该是零。通过实验现象与之前猜想的冲突,加深了学生对这种情况的记忆和理解。图4这种情况下电压表示数和电灯的亮暗情况也是学生不易理解的,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分析实验原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记忆和理解都更加深刻。
四、强化变式训练,利于触类旁通
“变式”指教师在分析完一道例题的基础上,对该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变式教学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个阶梯,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完整的新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案例4】在下列各电路图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电表符号,并标上“+、-”极。
.png)
【案例分析】根据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学生在完成这种简单电路时比较轻松。
【案例5】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1)要使灯L1、L2串联,a表是_______,b表是_______,c表是_______。
.png)
(2)要使灯L1、L2并联,a表是_______,b表是_______, c表是_______。它们分别测量的是:a表是_______,b表是_______,c表是_______。
【案例分析】此题在上一题的基础上,还考察了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在电路中遇到电流表和电压表如何处理。第1小题使两灯串联难度不大,第2小题就是对第1小题的变式,学生如果对电路不是很熟练,就容易出错,最后问每个表测谁的电流和电压,就要求要能画出等效电路。题目的难度在一步步加深,能力要求一点点升高。
五、方法指导到位,让解题有章可循
物理题讲究逻辑思维,而很多学生是就题论题,换个形式,变个条件就全乱套了,无从下手。因此将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归纳,解题技巧进行梳理显得很有必要,至少基础题型能让绝大部分学生能做对。
【案例6】 如图,若L1断路,两灯都_______,电流表示数为_______,电压表示数为_______。若L1短路,灯L1_______,灯L2_______,电压表示数_______。
.png)
技巧:①电流表看做导线
②电压表看做断路
③不工作的用电器看成导线
【案例分析】通过对解题技巧和解题步骤的总结,让学生解题有章可循。
如果把物理习题的训练分为课堂和课外,根据我校的学情,我个人就一直推崇尽量多的课堂训练,所以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充分发挥物理课堂习题训练的高效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对教学不断钻研,各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不断产生。很多老师都提出过宝贵的经验和方法,我也希望能通过改革物理习题课的教学,让学生不再惧怕物理习题,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让学生在习题课上进行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最终实现高效的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