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杨
平原县第五中学
青年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处理能力、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和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初任教师成长为具有智慧的优秀教师,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科学的反思和探索外部的支持和帮助。促进新教师的成长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优秀教师的知识、经验、实施教学常规的智慧、教育教学的策略和技巧艺术,传、帮、带给新教师.鉴于此我研究了部分入职不满三年的优秀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仅供青年教师参考。
经过了一路的过关斩将,初登讲台,完成了青年教师逐梦行。在短时间里,他们享受着学生带给他们的喜悦和欣慰,还有伤心和泪水。犹记得他们刚走进教室,初登熟悉又陌生的讲台,望着50双求知若渴的眼神,他们的胆怯、紧张、激动,感受到他们满满要靠自己微薄之力将这些孩子们送入象牙塔的信念,开始了教学生涯。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开始他们中的多数还是摆脱不了当年他的老师留在他们意识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总是希望把自己知道的全部灌给学生,但是一次大型考试下来,成绩不理想,于是他们就开始反思:这些题目我都讲过啊,为什么学生还是做错,甚至不会呢?我觉得我已经足够努力了,原因到底在哪里?我建议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醒他们回去请教经验丰富、班级成绩好的老师,其中有位老师的话让他们记忆深刻“你教了,学生会了吗?”是啊,只是一味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能让老师更累,学生更烦,何不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获取过程,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新的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学校也一直提倡高效课堂,学校多次组织老师去教学理念先进的学校学习,感受他们真实的课堂。每次参观学习学校都会组织老师们谈收获,述感想,激发了青年老师强烈的冲动,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己去感受学习的兴趣,摸索着、实践着他们对高效课堂的理解与分析。所谓高效课堂是相对低效课堂而言的,我认为“高效课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高效,二是课堂。就是让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发挥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新老师也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甚至10分钟的课间给学生补课,但是效果甚微,为什么呢?既牺牲了休息时间还达不到预期效果。耽误学生娱乐的时间去补课堂上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是不可取的,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才应该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最大目标和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利用课外时间再去补,若剥夺学生课下时间去补习课上的内容,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本末倒置,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学情绪,所以高效课堂应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
针对青年教师课堂,我分析了一下常出现的课堂低效的原因,从新教师自身角度来讲,(1)经验不足,只会照本宣科,不能从教材中跳出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2)搞“满堂灌”老师自己讲的很陶醉,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表现和接受程度。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累的精神疲惫,学生也像机器人一样机械地灌了一脑子浆糊(3)搞“一刀切”没有因材施教,没关注到学生差异,关注学情不够。了解了课堂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我认为可以下几个方面试着去改变。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需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每次上课前,老师要精心准备,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展示与课堂有关的图片或视频,有时讲个小笑话或是脑筋急转弯,有时说一件国家或者是学校的新鲜事等等,老师要善于使用幽默的语言,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听觉中枢,将上课精力不集中、爱走神的同学可以拉回到课堂。平时上课多鼓励表扬学生,适当地做一些小游戏或搞小竞赛增加课堂气氛。要经营好一个课堂,做一道既营养价值高又口味好使学生们都爱吃的“菜”,我们就得想尽办法让枯燥的学科知识妙趣起来,让抽象的学科知识形象起来,让深奥的知识浅显起来,让机械的练习生动起来,让怕学习的学生自信起来,让怕老师的学生喜欢起你来。这样,你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教学模式。老师不要再当“二传手”,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中指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是学生的父母或朋友,善于和学生交流,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他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学生也会向你敞开心扉,向你吐露心思,这样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使你的教育教学工作有针对性,有实效。鉴于此我认为应注意做到:
1、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
2、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客观地看待全体学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待学生应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
3、利用课余时间,再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加强学法指导
未来专家认为:“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所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益”。 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启迪学法。知识之间是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以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
2、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中,可采用和学生共同交流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需要十分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每个问题,并给予及时解答,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点,反馈教学;更培养了他们的问题意识。
五、关注学生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体会到了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学生的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必须要因人而异,随机应对。承认学生的心理差异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出发点。在教育实践工作中,我们每一个教师应以承担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学有所用。
六、加强家校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每一个孩子都是其所在家庭或是其父母的缩影,这一点做班主任的老师深有体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有助于教师很快地对学生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大胆探索,不断体会、反思、感悟,青年老师定会让自己的课堂充满“自主、互助、优质、高效”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