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   毛文凯
[导读]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毛文凯
        陕西省紫阳县师训教研中心 陕西省安康市 725300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基本的运算能力是学生必备的数学基本功,但如何形成系统、科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通过生活联系、课堂任务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其思维逻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引言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能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自己的数理逻辑思维,从而使得自己的学习不只是解题答题,而是需要保障自己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需要清晰把握小学生的理解和认知阶段性特征,培养其学习兴趣,避免枯燥和庞杂的数学知识和理论讲授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学科的学习,相比其他学科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教师的讲解和答疑都要有一定要求,同时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教师的传授、讲解、答疑、设问和引导都关系着学生重要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尝试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得课本上的知识能被运用到的实际生活中,从而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思考方法有全面而新颖的认识,在保证其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策略
        1、设置合适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设置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产生思考的基本前提,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究其根本就是一个不断设置疑问、解决疑问、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设置问题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深入性思考问题,是否能够自主发散地感受问题背后的知识点,自发地结合自己所学去寻求答案。设置问题时需要注义两点:其一,教师需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首先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把握程度,考虑到教材的学习重点和学生的理解能力,避免问题过难降低学习兴趣,也要避免问题过于简单导致无法达到引导思考的目的;其二,在设置问题后,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行思考,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问题进行适当拆解,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找到部分关键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决心和信心,帮助学生捋清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然后鼓励他们用多种方式、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和解答,从而使得其数学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积的变化规律”这一章节的内容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这个数学知识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乘积随着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教师想要学生得到的知识规律和答案,可以通过设计“20×9=180、10 × 8=80、5 × 8=40”三个计算题让学生发现这几个等式之间的因数和最后乘积之间的变化规律,如果学生在一定时间后还难以解答,可以更加直观引导学生思考20、10、5三个数字之间是什么规律,再拆分另外一个因数,又能找到什么样的规律,从而用不断的铺垫和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更及时地发散思维。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剖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并灵活地引导学生形成多元化的解题思路。比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地展示知识点中蕴含的数学含义和数学关系,可以帮助将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化为视觉上的图形,从而更灵活地将抽象的逻辑关系与空间想象感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数学分析能力。

比如在小学课程“周长”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单纯地认识和记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关系和公式“C=2×(长+宽)”,学生难以正确和深入地认识到周长是如何得来和计算,公式里的含义又分别代表什么,难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题目解答和学习中,举一反三或者一题多变地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教师在这堂课程中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周长公式的来源和计算方式,用身边的例子图形展示周长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以数学课本为例,让学生分别用直尺量出课本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明白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代表什么,再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长+两个宽就等于书本的周长最后再总结长方形周长的一般计算公式:(1)长+宽+长+宽;(2)长×2+宽×2;(3)(长+宽)×2,通过这一数形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计算公示的由来方式,以及他们之间计算的便捷程度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自主性地理解知识。
        3、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探究知识产生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知识也是通过科学家不断计算、实验得来的,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成型后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动手操作被简化、被直观化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通过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动手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更固定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这一学习方式不仅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重的发展阶段特点,还能通过参与实际操作的,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如,在小学二年级“角的认识和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角、直角等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自备小棒,然后动手摆、动脑筋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出三角形、正方形后自己计算这两个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又分别有几个角,以及三角形和正方形的角分别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用这种的直观的视觉引导和动手操作方式帮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思考与发散,自主探索,主动性地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让他们感受探究问题、得到答案的乐趣。
        4、结合生活场景帮助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知识原本来自生活,也终将回归生活。因此,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应用到具体且真实的生活中。教师需要设置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学习场景和氛围,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事物、生活中的图像都联系在一起,然后慢慢提升对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时,不要仅仅固定地讲授的书本上的长方体知识,更需要鼓励学生交流和表达,思考身边有哪些长方体,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比如家里的衣柜有几个面、几个角等,从而培养学生抽象空间思维。另外还可以在具体的校园活动中引导其运用数学知识,比如在交伙食费或者组织同学出去郊游需要用班费购置物品,教师则可以鼓励学生用更加便捷的方式计算价钱,从而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帮助他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反之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必须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也需要积极转变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培育新的教学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要教导学生既能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学习特征,也需要在思维能力上推动学生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各个途径、为学生设置合适场景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接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教师也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从而寻找更多有效的方式提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姜萍.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2]李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路径[J].知识文库.2017(15).
        [3]曹亚飞.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养成分析[J].新课程(中)201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