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张健
[导读] 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将更多的教育目标都放到了素质教育上,对此也深化了高考的制度和内容改革,在此背景下,给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标准和目标。
        张健
        湖北省襄阳市第八中学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将更多的教育目标都放到了素质教育上,对此也深化了高考的制度和内容改革,在此背景下,给高中数学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教学标准和目标。本文围绕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进行论述和分析,针对新高考实践中高中数学的教学现状和不足进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于高中数学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以此更好地推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改进和优化,在根本上提升高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引言
        数学教学改革一定要落实好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目的,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又要注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真正开展适合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尽管如此,如果想实现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核心,起到关键的作用,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积极地转变观念,做数学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实践者,同时,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探索,不断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过于传统
        就目前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而言,虽然中国的新高考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其强度也在不断增加。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高中数学课堂仍存在一些根本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大部分的高中课堂还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满堂灌”的形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这一模式不仅导致学生的思维被固定,与教学原始初衷背道而驰,还使得人文精神的教学严重受到制约。长此以往利用这种模式教学,会使得本就枯燥的数学课堂了无生机呆板的课堂气氛的无法带动学生进行高中数学的学习。
1.2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高中数学中涵盖大量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同时教师的教学方式创新不足,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难以提起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理解能力及运算能力提升效果不佳,因此,学生逐步厌倦数学学习,学习成绩也难以有效提升。在兴趣缺失的情况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并不积极,学习较为被动,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1.3学教学具有很大局限性
        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具有很大局限性,很多数学教师只有数学课本作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一味地在黑板上罗列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形式不能满足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数学是一门和生活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用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种局限性的数学教学只是将数学作为一门教学课程,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1.4忽视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在现代功利化的社会中,教师、学生甚至学校和家长都特别重视学生取得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教师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这样仅仅让学生停留在解题上。有效性教学倡导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
2.1贴近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就是要求每个学科要贴近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有用性。这也是数学有效性教学的一个途径和方法。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也比较抽象难懂,学生总感觉到学习数学没有什么用处,只要会简单的算数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任何知识都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数学知识也是对生活的总结和升华,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它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概率问题时,可以以抛硬币为例,甚至还可以将生活中掷筛子、彩票号码等作为例子进行分析。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仅仅通过改善一些教学方式和让学生意识到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对于提升课堂效果还是不够的,这都需要一个基础一师生的良好关系。在传统模式中,由于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其权威性是不容置疑的,这就造成了学生有问题不敢提,师生之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协作。新高考背景下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起主要的引导作用这对千构建和改变师生关系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主动去融入学生群体中去,了解他们的思维动态以及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以及生活上的困难,这样才能让学生与其进行交流,这对于课堂的发展和解决问题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教师转换角色,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
教学中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实际上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因此,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2.4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较为枯燥,同时数学知识抽象难懂,因此,高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通常课程学习完成后学生仍未理解教学内容,因此,高中数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在科学技日益发展的当下,高中数学教师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优化,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几何”内容学习时,教师可引入微课教学模式或利用几何画板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也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展开数学教学,进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性更高,参与度更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契机。教师就要善于捕捉数学活动的信息,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设计和组织的能力,为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应深入了解高考改革的精髓,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与优化、提高对新高考的认知度、加强课程内容的设计创新、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为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实现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推动学生的综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探析[J].才智,2019(33):52.
[2]张彩霞.新高考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才智,2019(30):128.
[3]周志刚,刘坤,吴延宝,向菲.在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高效绿色课堂教学策略应用研究[C]..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六卷).: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2018:1145-11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