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李力
[导读] 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高职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作用。
        李力
        天津市市政工程学校 300170
        摘要:中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高职输送人才、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积极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作为中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如何提升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成为影响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在阐述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基础上,指出中职院校在技能培养方面的不足,并提出优化中职技能教学的对策和方法,希望其能为创新中职技能教学提供参考性思路。
关键词:中职;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技能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处于不断完善中,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中职院校的培养和学习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工作人员的基础学习阶段,能够有效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票务管理、乘客服务、客运组织管理等方面能力,并通过技能培训规范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专业程度和标准程度,为未来的高职学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技能基础和专业素养。为了达到教育目标,中职院校应进一步提升技能教学水平和效率,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一、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技能培训主要包括票务处理技能、车站行车技能、客运组织技能、应急处理技能这四个方面[1]。票务处理技能主要是指学生能够熟悉各种票卡的类型和适用范围,能够引导乘车人正确使用各种票务终端机器;车站行车技能主要是指熟识IBP盘的结构和功能按键,能正确完成车站接发列车作业;客运组织技能主要是指能够安全、准确、合规地进行售、检票客流组织等;应急处理技能主要是指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并解决的能力,比如确认人工火情、火灾警报等等。这些技能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也是中职院校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院校应将上述技能培训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
二、中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团队结构组成有待优化
        科学合理的教师团队结构应是一支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团队。专业教师是指具备扎实的轨道交通管理专业知识,并且具备一定企业实践经验,能够将企业的技能教学落实到课本内容编写的教师;兼职教师应具有较为丰富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经验,并热爱教育行业的教师。从部分中职院校教师构成来看,存在教师团队兼职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教师团队的总体构成不合理,无法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对学生技能培训的实践指导能力,影响了学生在实际中的技能操作规范性和掌握情况。
(二)实训基地和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实训基地和工具是中职院校必须具备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有效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但有一部分中职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和平台投入不足,缺乏与轨道交通企业一致的实训岗位和实训工具,无法确保每位学生操作环节的有效锻炼,影响了技能教学的效果。同时,实训基地和工具建设与行业变化发展不匹配也是较为显著的问题,需要根据行业变化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工具投入。
(三)技能培训环境氛围营造不到位
        若想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技能训练环境。很多中职院校虽然完善了实训基地和平台建设,但是其缺乏对工位摆布、生产元素、空间布局等环境要素的设计,导致学生的学习和训练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可见,技能培训环境氛围营造不到位是中职院校技能培训存在的又一问题,需要给予基地建设设计、文化元素渗透、环境营造等高度重视,以此发挥环境育人的效应。


三、优化中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的对策和方法
(一)加大教师引入力度,优化教师团队构成
        为了优化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构成,应加大对兼职教师的引入,在保证专业教师数量基础上增加兼职教师数量,从而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经验指导。首先,中职院校可以与轨道交通企业达成合作,将行业内有丰富运营管理经验引入校园,并给予其良好的薪资待遇和职业规划,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机会[2]。其次,中职院校可以聘请已退休的资深运营管理工作者定期到学校为学生进行经验讲授和实践讲解,壮大学校的教师团队队伍,为后续课程教学内容的推进做好坚实的人员准备。
(二)健全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对于一部分中职院校来说,需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按照行业发展动态完善实训基地的工位设置和实训工具配置。在工位设置方面,中职院校应根据轨道交通发展实际情况对工位进行设计,并设置与学生数量相匹配的工位数量,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实践训练的机会,同时提升基地工位的利用率[3]。对于实训基地建设完备的院校来说,应注重关注行业变化,及时更新基地建设。此外,中职院校还应注重对基地工位、工具、空间布局、生产元素、企业文化元素等方面的设计,营造良好的技能学习和训练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技术对学生的改变能力,以此优化技能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三)注重课程优化环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能培训时,应坚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结构化式教学,逐一完成上述技能教学目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岗位特性和职业特点创新教学方式,可以利用情景式教学、小组合作式教学、探究式合作教学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4]。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切实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化的今天,学生仅具备扎实、完备的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安全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价值观念。为此,中职院校可以构建多元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实现企业专业和教师相结合评价方式,从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学习态度、安全保护意识等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评估。多元评价体系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学生对自身职业发展要求,最终有利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设施,为了更好的建设和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体系,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进行管理。为了满足社会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升其客运管理、组织运营、乘客服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进一步的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为此,中职院校可以从加大教师引入力度、健全实训基地建设、注重课程优化环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出发,增强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莫荥,钟明强,洪海山.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中高职衔接培养机制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20,36(09):202-203.
[2]谢芳,吴春巧.基于岗位需求的“中职-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28):122-123.
[3]岳丹飞.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1):31.
[4]朱贵钦,李永菲,谭正祥.现代学徒制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人才资源开发,2018(24):42-43.

作者简介:李力,1981.3,女,汉族,天津,本科学士,讲师,教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方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