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周杰
[导读] 新课改的全面实施,需关注教学创新问题,以促进高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周杰
        开封大学医学部开封卫校

        摘要:新课改的全面实施,需关注教学创新问题,以促进高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其中,思政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既需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大思政课”;更需正视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问题,打破教育局限性,发挥情感教育优势,使高校思政课能够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具有时代性、吸引力与生命力。从而,摒弃注入式教学,让高校思政教育入脑更入心。为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着眼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现状,浅议情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校思政教育;影响
        引言:《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颁布既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指明新路径,也提出了新要求[1]。为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使他们具有担当意识,应上好思政课。教师需避免一味地进行书本知识宣讲,以期使学生记忆马克思主义原理、党史及新中国发展史等,过于重视理论教学,造成思政课变成教师的一人“独白”。加强师生互动,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感染力,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教师主导作用,需引入情感教育,以实现三全育人。
        一、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实施情感教育必要性
        对于很多大学生,每当提及思政学习,其便会联想到考前彻夜难眠的突击式学习,枯燥的理论、海量知识点与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述……似乎思政学习始终都是沉闷、刻板的。随着新教改工作全面实施,在很多高校中原本严肃的思政教育主动“破圈”。
        面对教学方式与理念的创新,思政课也变得更具亲和力、感染力,甚至有些院校的特色思政课程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将思政教育由原本的知识“外灌”到变为成长“内需”,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政素养、综合能力,及时转变教学视角,更应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能够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的想法、使思政教育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让教育工作真正的“活”起来。
        同时,还应适时融入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课堂中,积极参与、独立探思、合作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情感教育的助益下,让高校思政打破课堂边界,使施教方式变得更多元化、内容变得愈发生动。只有清晰地意识到,思政教育不可进行单向教学,更不能一味灌输“鸡汤”,而是促进教学渗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授课效果,强化大学生的担当意识与使命感,以实现教学相长;使学生在情感引导中认识、理解理论知识,体现思政教育时代性、创新性、有效性与引导性。
        二、浅谈情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心积极情感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施中,其重点便是应使学生在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中,认识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其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能够深入了解党史与新中国发展史、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蓝图等。从而,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当前的世情、国情与党情,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增强其爱国、爱党意识,使他们在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成为遵纪守法、勇于担当的优秀公民。


        并且,还需促进大学生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让他们充实自我、奋力拼搏。因此,便需积极引入情感教育,使理论教学与情感渗透、实践引导有机融合。例如:可加强对信息化设备、先进理念的运用,通过情感教育+仿真虚拟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切实感受伟大的革命精神,看到战士们如何过雪山、攀峭壁,带给他们情感与心灵上的震撼,使思政教育更加鲜活,能够触动大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其认识共产党的诞生,感受我党是如何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最终带领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让思政课更精彩、生动,使学生主动学习、加深理论知识学习印象。
        (二)化解传统教育方式中存在问题
        传统一张嘴巴讲到底的思政教学方式,因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已无法满足教学工作开展需求。实施情感教育,关注学生感受,促进对智能思政教育平台的建设,进行有关思政知识的新闻、资讯推送,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具有愉悦、专注的学习心情与态度,促进思政教育延伸。
        从而,因具有学习兴趣,即便在课余时间,当公众号更新、推送相关思政知识或新闻短视频,学生也会密切关注,使他们了解时政新闻、国际要闻等,能够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分析、解决、探讨问题与不同现象,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我国制度的本质区别[2]。在化解高校思政教学问题中,情感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内,让00后生长在美好时代里的大学生,感受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具有自豪感,更加关注国家前途与未来命运。
        (三)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思政教育具有理论性、综合性均较强的特点,教师应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触动大学生的内心,使其深受感染,让思政教育更具吸引。
        为此,教师应注重促进移情转变,在宣扬社会正能量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感受、态度变化,使知识学习与情感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以促进理论教学,完成思政教学工作任务。例如:可在课前,师生一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使大家观看国内抗疫新闻。结合大家居家隔离、在线学习的经历,使其感受中国之所以能够战胜疫情、控制不良影响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感受“人民至上”,促进双方的互动交流,构筑教师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的桥梁,使思政教育富有感染力。
        (四)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在高校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创建中,促进情感教育渗透,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毕竟,情感教育对学生认知发展、实践行为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关注、尊重不同学生的感受,体现他们的思政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情感教育引导下,让其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求知者。从而,使他们建立思政理论知识体系、具有充实丰盈的内心,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三、结语
        立足于新形势下,为了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卓越的建设者,既需形成大思政格局,还应使思政理论教育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重视情感教育的实施。从而,使思政教育具有深刻内涵与健全的育人体系,营造“乐学乐教”的教育氛围,对大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引发其情感共鸣。以便化解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促进真实情感的传播,让高校思政教育有特色、具深度、有热度[3]。
        
参考文献:
[1]张小平.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 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N].焦作大学学报,2021(3):20.
[2]宋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20(6).
[3]王悦.新时代大学生政治情感教育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