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在民族题材高中历史教育中的作用——以部编版历史教科书为例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王子怡
[导读] 在新课改之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由“三维”向“五核”转变。
       王子怡
        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科教学(历史)安徽淮北市235000
摘要:在新课改之下,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由“三维”向“五核”转变。其中关于学生对历史空间的理解教育方面,目前地图在教学中体现得并不完善。针对历史地图在民族题材历史教育中的运用展开分析,在特定时空环境中理解当时的事件,由此延伸到对现实的思考,针对教材中关于民族题材的教育内容如何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念,以2019年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前四个单元为例,用史料分析的方法,结合地理学相关知识,针对历史地图对民族题材教育的作用归纳出几点认识。
关键词:历史教育;历史地图;时空观念;民族题材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也是华夏文化形成的过程。2019年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个单元涉及的内容主要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其中包括民族融合发展史。如何利用历史地图进行民族题材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针对历史地图教学,在干树德《中学历史地图教学概论》就曾提到,历史地图分类方法主要有四种:按空间形态、按知识容量、按史事性质、按空间状况。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个单元呈现的地图主要是按空间状况分类,历史地图的种类在空间状况中又分五大类别,分别是:分布图、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路线图。如下表示意:
        表1:《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地图种类表

1、当前针对历史地图使用存在的问题
        据具体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教材上的前四个单元,地图在教材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地图和文字之间关联性不强。作为时空观塑造的一个重要载体,课本并未重视地图的作用。如针对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材中呈现的地图主要是形势图和示意图,缺失疆域图,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民族政权的发展。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加疆域图。此章内容是:“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对峙。”增加民族政权建立的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对这段历史地理观增强,不至于陷入魏晋南北朝混乱的民族政权交替中。时空观念最主要的就是时间观和空间观,而空间观的形成就需要准确的地图作为辅助工具。
2、地图紧扣教材文字
        在进行历史地图运用时,第一步首先是紧扣历史地图进行图文整合,以图来充实课文。在完善疆域图同时还可适当增加分布图和路线图,将两到三类地图进行整合来进行课堂教学。如在第一单元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讲述华夏观的形成,除了形势图外还可补充民族活动的路线图。根据史料制作简单的民族分布图,再结合部编版教材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民族的分布以及受战争影响发生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民族融合空间观的认识。如吕思勉《中国通史》:“《春秋》所载,初但称狄,后分为赤狄和白狄。白狄在今陕西境内,向东蔓延到中山,赤狄在今山西,河北境内,大部为晋所并”。由此可知,随着战争,少数民族逐渐与中原汉族政权融为一体。
        如《史记·匈奴列传》中的“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战国时期,各民族分布于各国边境,战争使边境少数民族逐渐向中原迁徙,两种文化逐渐融合。文字对应地图教学,便能更好的贯彻时空观念和多民族统一团结的民族观念。边境少数民族逐渐迁移到中原,和中原黄河地区汉族融合,身受汉族文化影响,逐渐形成对文化的认同,华夏观由此形成。文字与地图相统一,正是新课标的要求:由第一阶段的简单辨别不同时空的表达,提升到第二阶段将这一特定的概念放在特定的时空之下,最后发展到第三阶段用自己完整的语句对华夏认同观的形成进行概括和描述。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完善历史地图教学
        利用互联网技术,需要将高中历史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动态变迁图融入历史教学中。如可利用PowerPoint,进行课件的制作,在地图的使用上则使用超图等地理软件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动态地图更加直观,让学生清楚课文中民族融合过程。比如第二单元的第5课,在中央权力腐朽以及战争的影响下,五胡南下是一个时间过程,初步他们只是活跃在长城地带,但是随着中央权力的日益腐朽,徘徊在外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内迁的少数民族逐渐主导了当时中原的局面,才会有之后的五胡乱华,而北方大量士族南迁,中原地区逐渐成为少数民族的天下。在这段历史的讲解中,重点就是少数民族的迁徙图而不是分布图和形势图。课堂教学中可以用多媒体做成动态迁徙图。具体方式使用PowerPoint漫画的形式,放映过迁徙过程。清楚明了的展现少数民族是随着时间逐渐融入中原地区。
4、如何将地图和历史教学紧密结合
        如何处理地图,就需要运用地理学的知识。地图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中国的地理图史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文献和地名学探索。王庸先生在进行地图研究时说过并不认为中国古代有真正的地理学史。所在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想要使用地图教学法,只能从大量的文献和地名中去还原当时的地理面貌。如何由点延伸到线,第一步是定位,以重要的市镇举例,市镇的历史为一点,两点为一线,用当地的民族人口数据为参照,民族迁徙的路径图就被准确无误的表示出来。但是运用这一方法探究有很大的弊端,民族人口的数据在各朝各代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花时间甄别选择。第二是地理描述法,地理是以地图学为依据,而一个地理区域的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离不开城镇所处的方位以及气候环境经济发展,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相结合,共同辅助历史地图教学。例如:在讲述秦汉民族的大一统时,可列举长安的民族数据,结合秦汉时期的长安城人文地理环境分析。长安城为什么长期以来居于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学的方法通俗易懂的理解以上历史问题背后的原因,在脑海中形成时空分析观。
        而用地理回溯法进行引导。回溯法是人文历史地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针对部编版前四个单元民族迁移的历史,我们可以以点溯源,首先展示最近的历史地理情况,使用民族的分布图逐渐延伸。以城市为例,还原一个区域的历史,再将整个城镇的历史复原出来。展示出当时的真实情况。以点构面,时空观便在历史情景中形成,便很好的体现历史的区域性和时间性。
结语:
        总体来看,在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民族题材教学的相关内容,存在很多教学问题,结合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发展新课标“五核”中的时空观念,从地图中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掌握识图,认图的基本知识。在历史教学中使用地理学,让历史地图更具真实性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形成时空观。
参考文献:
[1]干树德.《中学历史地图教学概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P14-P16.
[2]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
[3]吕思勉.《中国通史》[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P293.
[4]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中华书局.
[5]主编于友西 赵亚夫. 《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P192-P194.
[6]赵中亚选编.《王庸文存》[M]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2014.P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