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作者:戴伟雄
[导读] 历史解释是揭开历史真相的重要方法,是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必备的重要的素养之一,也是教师在授课中必须传授的方法。
        戴伟雄
        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
        摘要:历史解释是揭开历史真相的重要方法,是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必备的重要的素养之一,也是教师在授课中必须传授的方法。正确的历史解释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准确地学习历史,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辨别历史的真伪,突破历史思维的定势,通过历史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的真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历史解释   历史教学    运用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以史料为依据,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1]。学生学习历史经常会出现观念性的误区,他们的知识往往停留在有限的书本知识上,很少会去收集相关的历史史料信息,对书本上的历史信息一知半解或了解不全;对历史的结论、评判不客观,不能反映历史的事实。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客观地去解释历史的知识,还原历史的事实真相,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思维观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以下就历史解释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方法谈几点看法。
一、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
        历史解释的对象(客体)是“过往事物”(历史事物),但这类事物已经逝去,后来人不能直接感知, 也不能让其真正重现, 而只能通过史料中介间接认识。如此一来, 有无史料、有什么样的史料、有多少史料, 便成为历史解释能否进行以及进行到什么程度的必备前提。因此, 有的学者强调说, 历史解释乃至历史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史料的梳理和解释”。“征求意见稿”要求师生“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看法”[2], 这里所说的“据”, 主要就是指史料。基于此, 该稿还明确地对师生提出了“搜集、整理、辨证”史料的要求。任何历史解释都应以史料为依据,无史料依据的解释不能叫历史解释。不过历史解释的史料要求真实可靠真实可靠的历史解释能够使学生了解历史感知历史。  
        【案例一】《中外历史纲要上》P157人民政权的巩固中提到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学生对此很难理解,老师在课堂上势必对此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在解释的过程中老师应以当时的历史背景进行叙述。解放初,巨额的投机资本兴风作浪,囤积居奇。比如上海的物价从1949年5月到1950年2月,上涨了一二十倍。
  解放后不久,各地军管部门和人民政府都颁布了金银外币管理办法,禁止以金银计价,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限期收兑。同时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为唯一合法的货币。但社会上的投机商人对此置若罔闻,公然蔑视政府法令,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极为猖獗的金银投机活动严重冲击和动摇了人民币的地位,造成了市场物价急剧上涨。严重影响市场物价,影响人民币的地位。
新生的人民政府首先以经济的办法解决问题。集中大量银元拿到黑市上抛售,先把价格压低,再宣布禁止流通。6月5日,人民政府曾向上海市集中抛出银元10万枚,但立即被吞没,银元价格仍继续上涨。人民政府一再向金银投机者发出劝告,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在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各地人民政府在中央的统一布置下,采取了断然措施。于1949年6月1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动军警,查封了金银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对首要投机分子逮捕法办。这就是解放初期有名的“银元之战”。
此后,投机资本家并不甘心认输,他们认为“银元之战”是人民政府靠政治力量取胜的。他们又将投机目标转向粮食、棉纱、棉布、煤炭市场。在他们的哄抬下,全国物价一日3涨。上海从6月21日到7月21日,米价上涨3倍,纱价上涨3.8倍,布价上涨3.5倍。这时国民党的特务叫嚣:“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于是,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调运和集中足够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选择适当时机,集中抛售,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布破产,许多私人钱庄因借给投机商人的款项无法收回,亦宣告倒闭。这就是解放初期著名的“米棉之战”。通过这样的解释使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增长了知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二、历史解释要进行“客观评判”
        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托什在《史学导论》第六章“编撰和解释”中介绍了两种, 其一是将被解释的历史事物“置于历史过程中”进行分析, 其二是“多层面分析”,主要是从“垂直层面”( 亦即历时性层面) 和“水平层面” ( 亦即共时性层面) 的交互关系中解释历史事物[4]。托什对理性分析的说明, 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给我们很大启发。
        “征求意见稿”中有“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一句, 据此可知“客观评判”是指客观评析和判断。 历史评判的客观性至少包括两层含义, 其一是历史评判必须以客观历史事实为依据; 其二是历史评判者必须摆脱个人好恶、情感的干扰, 公正地进行历史评判。斯坦福说: “判断在历史解释中扮演重要角色。国内的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 历史评判与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同等重要, 可并列人“历史核心素养”之中。所以把“评判”列为历史解释的内容要点很有必要。
        【案例二】在《中外历史纲要上》P113中提到袁世凯,他给学生的形象是窃国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相关的史料,或者是让学生自主搜集史料,使其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逐渐形成客观、求真、公正的历史评判态度,进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解释的目的,而且更要引导学生多元分析史料,让学生了解袁世凯在推翻清王朝统治中有着不容遗忘的历史功绩,学会公平、公正地判断历史人物。
三、历史解释应以学生为中心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明白并有能力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提出解释,能对相关历史事件、现象或人物的不同重要性提出评价;能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历史解释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学会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是检验学生有否具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表现。历史学科诸素养中关于运用的要求,都可视为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中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素养中要求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是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中关于实证过程的要求,实际上就是历史解释的过程。 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有时空观念,要有实证精神。所以历史解释是我们历史学习的一个较高要求,也是历史学科要培养的关键能力所在。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其重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能够将对史事的记忆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更好地感悟、体验、明了历史上发生的各类情况,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动机与效果、内因与外因、偶然与必然、局部与全局等方面的关联;能够用归纳、概括、比较等思维方法分析历史事物;能够科学地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能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现象;能够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
        总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历史解释”要通过激发学生历史研究的热情、引导学生分析多元化的史料、提高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和方法。真正落实历史解释于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于课堂,让学生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丰富历史的概念、形成历史思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二章第一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3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二章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4
[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教版2019  P157
[4]英国历史学家约翰. 托什在《史学导论》第六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