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波
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中心小学 318050
摘要:素质教育作为时代的发展主题之一,始终贯穿在学生的学科教育体系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一般情况下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侧重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进行德育渗透。从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科性质上看,能够用于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运用,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在体育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获得较好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本文从德育教育内容的特点、时代要求与体育课程性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改善当前德育教育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体育;小学;德育教育
一、引言
在现代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创新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也被赋予时代属性,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也对教学模式设定了相关要求。该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德育教育工作,一方面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进行内容创新,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实际的教学情况,确保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能够随着理论教学进行良好渗透。
二、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相关要求
(一)整体性要求
德育教育一般涉及学生的品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以及心理教育等,在基于明确的学科内容进行教育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确保德育教育的内容能够从学科理论内容解读的角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内容的学习上理解道德、思想以及科学观念等方面的重要性。整体性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将理论内容与德育教育内容进行整合,还要求教师做到学生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即在尊重学生个体性差异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德育教育内容。[1]
(二)持续性要求
德育教育与习惯的养成相似,但比后者需要的时间与教育投入较多、较高。习惯的养成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而一个人品德、思想观念与法律观念等方面的教育,往往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进行学习与培养。德育教育作为很重要的素养教育、观念教育与品德教育,在基于课程理论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明确德育教育具有持续性的特点,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素质、观念与品德方面的教育能够得到较好落实。
(三)尊重学生群体与个体具有的差异性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习惯、品德观念与道德素养培养与养成的重要时期,在教育工作的主题内容制定及其模式设计上,一般需要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之间具有的差异性,以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德育教育得到更好渗透。
三、德育教育思路与实施策略分析
(一)基于品德教育内容制定教育主题
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学生的个人习惯教育、法律观念教育与素养教育等方面内容,教师在体育的德育教育内容制定上,除了需要基于基本的品德教育内容以外,还需结合科目的性质进行融合教育。比如,在遵守法律规定的观念教育上,教师可结合体育规则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从体育竞赛规范的角度进行理解法律观念的重要性。
此外,德育教育的主题内容制定,还可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基于品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时代发展要素,使学生能够站在实际生活的视角理解德育内容。德育教育内容可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进行理解,从家庭品德教育视角上看,学生的德育教育内容就涉及“孝道”等方面的内容,但从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内容上看,狭义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可从学生日常的体育活动角度进行教育,比如,学生在进行团体竞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从行为规范、竞赛观念等方面实施教育,既与品德教育的内容相对应,也与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相符合,以此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学生的素养教育能够得到较好实施。[2]
(二)结合学生成长的特性
德育教育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成长特定,确保教育内容能够符合学生成长的具体需求。体育活动通过竞赛比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相互竞赛的角度上认识公平、公正观念的重要性,也可在坚持不懈完成的比赛的过程中,树立坚毅的品格与不服输的竞争精神。因此,教师在该方面的德育教育内容制定上,可立足于体育竞赛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体育竞赛或者课堂理论学习过程中进行较好的德育内容学习。
(三)以教师个人品行实施带头示范
教师的个人品行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而言,主要起到类似于榜样、模范的作用,若教师在课堂上冠冕堂皇完成德育教育的内容,而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良好的品行观念与行为举止,则容易影响学生对德育品行方面的良好认知。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好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学生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模式与素养观念。
结语:综上,在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品德教育内容也较大程度上响应了时代要求进行了内容上的优化、补充与更新,体育课堂的德育教学主题一方面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主题,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的特点、主题方向等,使德育教育内容能够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主题。
参考文献:
[1]简蝶坤.浅谈在小学数学“研学后教”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7:135-136.
[2]庄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施自主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2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