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陈一源
[导读] 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
        陈一源
        广西岑溪市南渡中学
        摘要:素质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开展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创新教师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对此,本文着重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以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培养策略
前言:
        初中语文作为重要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如何更加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已成为当前教师需要思考和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明确教学目标,转变观念,把核心素养渗入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及习惯,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借助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师生间的关系和谐与否对学生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强化初中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丰富语文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形成学生愿意表达,教师愿意倾听的良好课堂气氛,进而有助于初中生语言的构建及运用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强化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提出合理的问题:“谁能用成语来概括下作者笔下的桃花源?” 这时学生会通过思考给出“世外桃源”这一答案。教师可以继续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世外是与世隔绝的意思,那么从课文中哪些细节描绘出了桃花源是与世隔绝的一个地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及独立思考得出作案:“桃花源地点为隐蔽,人们不知外界之事,不愿被打扰。”“进入桃花源,发现此处有什么特点?”“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且热情好客。”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让学生思考课文的中心思想:“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现今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生活地点?课文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在语文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此可见,借助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能让师生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还能激发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使其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究,独立思考,将课堂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二、借多媒体挖掘文学特色,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文章的一种体验及欣赏,这就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挖掘文章所具有的文学特色,强化初中生的体验,使其在不断的认知与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美好,让自身的情感更加丰富。这也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及实现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而语文教师可以借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深挖文章中的文学特色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多媒体技术能将教材上的内容还原并重现,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去体验作者的创作意境,深刻的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让初中生能够更加高效的进行学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进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确保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以《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来临之际,山、水、植物及动物等以视频的方式呈出给学生,并带领学生对课文中的春风、春雨以及人们的变化等进行更深入的剖析,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境,同时去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从而受到一定的熏陶。
又或者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望父买橘”这一过程的场景还原并重现,尤其对于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及动作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读。让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的父亲虽然是胖子,走路蹒跚,但是这其中包含的父子之间的深情才是最让人感动的,这也是世上最美的感情。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去挖掘文章的文学特色,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对美好的事物进行探讨,不但培养了初生中的审美鉴赏能力及核心素养,使其能和更好的情感体验,还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将会更加扎实,进而促进了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理解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学,而这里的语言是指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汉语,历经千年传承,已经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文化的形成载体,这其中包含了诸多传统文化。而优秀且丰富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及弘扬,这也是初中生将要学习与掌握的内容。故而,在初中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不但要开展对学生语言方面的教学,还应对其开展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由于目前新课程的改革,对于传统文化的篇幅与内容已逐渐增提高,这将有利于初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能力,开阔初中生的文化视野,强化其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这样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进而促进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以《咏雪》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古诗中下雪的画面,并指导学生对于其中一些描写手法进行对比,这样不但能使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这类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应组织初中生开展朗诵练习,使其能够从中深刻体会到古诗词在语言方面的精简,韵律掌握的准确及独具的思想内涵等特征。并让初中生去感悟作者诗词中体现出的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对山河的赞美及豁达的胸怀。同时让传统文化对初中生加以熏陶,以确保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能够不断正确的发展,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进而促进初中生能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总结:
        通过以问题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挖掘文学特色及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能让初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得到提升,还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同时,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及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能进一步促进初中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马海宁.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J].考试周刊,2021,(8):26-27.
[2]路志云.立足核心素养科学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课外语文(上),2021,(1):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