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珠妹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第六中学 福建 三明365000
【摘要】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精练含蓄、内容精深广博。
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能力,接受高品位的文化熏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处理好教与学双向维度上的统一。
【关键词】古典诗词; 阅读赏析; 教学方法; 初探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大田县2020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TKTZ-2080)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语言精练含蓄、内容精深广博,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代学子,喷涌着强大的生命力。培养初中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能力,接受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一方面,对其提升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适应了新课改理念下古诗词考试的方向、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七-九年级)课内背诵、认真阅读赏析的达30篇,且在语文试卷里已经单独列出考题,值占比6分。重视和加强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学,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时代的需求。改革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不深入阅读理解赏析,死记硬背,只停留在肤浅陈旧的表面教学现象,丧失了对古诗词内在意蕴的赏析,直接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反感厌学。这样,不利于学生审美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多层次多渠道人才的培养。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是赏析和默写两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在典诗词阅读赏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线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引导发掘的关键点,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古典诗词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生活环境,体悟看似难懂的诗词句后面隐藏的古人灵性的追求。处理好教与学双向维度上的统一。
(一)整合教材,设计编排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学情,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实际的教学有效资源,对课本教学内容步骤进行合理地设计编排。寓教于乐,把教学难点、重点突破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达到阅读赏析古诗词能力的提升。
在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中,语文教师存在普遍误区:认为只要抓住重难点字词,扫清障碍,会诵读、翻译、理解诗词句大意,就是达到教学目标。因而课堂教学时,大部分的语文教师是肤浅的、停留于表层,忽略了情感、思维因素和深层次的审美,影响了古诗词教学的整体性,把一首意境美好的诗词,整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翻译句子,挖掘主题、赏析艺术手法等按部就班,无一遗漏。这样输入式的程序化,把一首灵动的诗词,生搬硬套,把学生推到学习的边缘,觉得学习古诗词无趣而无味!因此,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个灵动的探究,不但要参与文本对话、更要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例如,阅读赏析词作《满江红》,就可以采取以下的步骤进行课堂教学的设置:
1.全班全班齐声读《满江红》,感知词作的内容。
2.印发答题练习,在限制的时间内完成答题任务
3.阅读赏析《满江红》,归纳古诗词阅读赏析考点,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指导答题技巧。
4.提问抽查,了解学生对词作《满江红》的答题情况
考点①感知内容:描绘词作中某一句的意境,先正确翻译,然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
考点②把握情感
考点③描绘画面:
考点④关键词欣赏
考点⑤表现手法用典
? (二)努力做到因材施教,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力争做到有教无类。结合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层次性,合理化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兴趣。以便达到提升阅读赏析古诗词能力的目标。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中存在主客观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是对古诗词阅读赏析活动特点、学生阅读赏析古诗词主体地位和学生赏析古诗词能力发展特点的严重忽视。如何有效地解决教学中主客观矛盾,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去探索研究的问题。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师对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的主观意识切入,既符合古诗词阅读赏析的学习传统,又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中的主客观矛盾,提高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课的效率,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学精髓积极继承和创造性发展。
(三)研究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
古诗词阅读赏析教学过程是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主体的语文教师,必须探究有效多样的教学方法,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只有学生处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有效地教授一课时里教学重点、难点,直接影响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学习接收效率。初步设想:第一,进行情境再现。允许学生可以大胆想象,模拟再现本节课相关的诗词内容,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第二,情绪带动。语文教师在课堂期间,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使得课堂活泼生动;第三,多媒体的运用。通过新科技媒体,让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丰富教材内容,开阔学生视野。
例如,《木兰诗》是篇幅较长的文言叙事诗。故事情节起伏,文字描述内容现场感强。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的描述编排课本剧,进行大胆地想象,模拟再现诗歌的内容,达到情景交融。同时,在不自觉中调动了教与学主动、积极的情绪。
? (四)审美教育渗透于教学,提升文化素养。
“审美教育本来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当教育的审美功能被消解,主体也会随之被消解,因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藉审美之途来安顿主体的此岸生存。”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该尽量避免功利性教学,从试卷考题的圈圈里跳出来,引导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赏析诗词的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意境美……,从智育引向审美教育。《诗经》是我国诗歌的开端,内容丰富。诗篇诗句语言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内容情感丰沛,让人沉醉其中,给予美的熏陶享受。如《关雎》篇,就是典范之作,它的灵活多姿的写作手法,语文教师在引导阅读赏析过程中,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审美教育,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功能。
1.比兴手法的运用。诗歌以河中沙洲上相互和鸣的水鸟开头,情景交融,引起读者遐想,带入到一片辽远平旷的境地之中,质朴自然。
2.重章叠唱的形式。如“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句中替换或改变一些字词后进行复唱,营造出一种喜庆、活泼的气氛。
3.叠韵双声,语言富于表现力。“辗转反侧”等语句,叠韵双声,琅琅上口,富于表现力,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结语:教无定法。中国古典诗词从产生到发展繁荣,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的沉淀积累,体式多变,内容丰富。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应该根据不同的诗词,量体裁衣,突破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不能拘泥于哪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缩手缩脚,使课堂教学僵化、无趣。
【参考文献】
[1]论语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7,9
[2]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2011,
[3]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201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