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李栋辉
[导读] 语文是整个教学体系科目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李栋辉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前所镇中心小学 253505
        摘要:语文是整个教学体系科目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语文既可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还可以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语文学科也在教学工作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通过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能够使学生在对母语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学生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思维拓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既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等能力,还要注重提升学生在汉语方面的思维能力,并且有方向性的引导学生提升文化素养。目前教学强度过于紧密且气氛也相对紧张,部分语文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很少会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从而导致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言行相悖。小学语文教师想要有效的解决这一教学现象,需要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理念,改进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语文学习氛围,进而符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学习规律。
一、引入游戏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适时的将游戏元素引入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并乐在其中,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且好奇心较强的年段特点,倘若语文教师将课堂氛围营造的十分严肃及认真,则会很大限度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拓展,甚至会产生畏惧心理。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保持教学气氛的活跃及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符合学生的成长进程。小学生都比较爱玩,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引入游戏环元素,围绕识字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相关的小游戏,从而将单一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的更为形象且生动。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的识字教学内容时,想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需要在正式教学前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些适用于学生进行识字的游戏,并根据学生的喜好自行选择。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接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几个围绕此次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游戏,如猜字谜、识字儿歌、标签认字等,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游戏规则讲解,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哪一款游戏是最为喜欢的,接着将讨论结果告知教师,最后教师依照学生对这些游戏的受欢迎程度选出学生最为喜欢的游戏。
        例如,在讲授识字教学知识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猜字谜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识汉字。如教授“卡”这个字时,教师:“一上一下,猜一个字。”通过具有趣味性的猜字谜游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识字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汉字的构成的印象。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学习体验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实际出发创设不同的情境模式,从而将学生专注点吸引到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更符合小学生的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的年段特征,这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对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进行教学时,语文教师可以将教学场地拓展到室外,带领学生在室外的雪地上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拿出几种笔,如画笔、钢笔等,接着对学生提问哪支笔是画笔,学生指出后,语文教师便可以让其中一位学生在雪地上用画笔进行书写或绘画,从而扣住此篇课文的主题。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喜欢雪吗?”“喜欢!”“那同学们是不是也很想知道在下雪后小动物们都是什么样的反应呢?今天就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去看一看雪地里的这些小画家。”在讲授完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打雪仗或夹雪球等游戏,使学生在对课文进行形象且具体的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巧设课堂问题,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课堂问题是教师常用的一种基础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并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互动。而有一部分教师已经习惯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较少,通常都是根据教学大纲固有的教学任务进行机械式的提问,学生也不会做到积极回答,有的学生只是会一味的低头记笔记,更有的学生则是在做与课堂学习毫无关系的事。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距变大,从而导致有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渐渐对语文学科失去了兴趣与信心。基于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将新课改的理念落实到实处,将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主要的教学工作,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方向性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方面的信心。
        例如,在对课文《桂花雨》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问,即作者的母亲认为即便这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原因示什么?对于语文学习能力强且情感较为细腻的学生而言,这并不是很难回答的问题。假如将这个问题在班级中进行讨论,那么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会根据其他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回答,从而导致其学习能力无法得到相应的进步,但是倘若让其进行自主思考,又很难正确的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式讨论学习模式,在每个小组中都安排几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带领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使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启发和帮助下,对文章中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使班级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总结:
        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创设符合学生心智、性格的游戏和情境教学,使课堂教学突显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便教师可以高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此外,语文教师还应该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进而促进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彦妮.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J].学周刊,2021,(2):133-134.
[2]李铧.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J].学周刊,2021,3(3):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