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邓夏鹏
[导读]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母语课程,应当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邓夏鹏
        重庆市开州区岳溪镇跳蹬中心小学  405471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母语课程,应当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我国社会经济当前正在快速转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受到各类复杂影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向学生传达积极、健康的情感思想。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教学实践
前言:
        在新课标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多样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母语课程,应当更加密切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但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效果,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简要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情感教育。
一、根据课堂主题开展针对性情感教学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结合课文主旨思想进行适当的情感引申,将学生带入到课文背后的情感世界当中,感受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陶渊明所处的两晋门阀时代的黑暗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寻求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的渴望。然后再带领学生跟随作者一同进入桃花源中的美好世界,体会到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热爱和不得不置身于肮脏的现实世界中的困苦。除了在课文讲解时带入情感思想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情感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体会到课文中的思想主旨。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庄子》二则时,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庄子与惠子,进行濠梁之上的辩论。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参与辩论的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古代名辩学家思辨的乐趣,为将来形成思辨精神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庄子、惠子二人的问题展开进一步自由辩论,从而更好地模拟古代名辩学家的思想价值模式。
二、结合实际生活开展情感教学
        在新课标教学要求下,语文教育应当更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将教学内容用于实践生活。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查阅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向学生深入讲解一年之中各类自然现象的成因,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举出生活中所能见到的各类自然现象,探讨这些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的情感价值观。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可以围绕课文,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壶口瀑布的壮阔景观。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适当延伸,例如对于长江流域的学生,可以介绍三峡风光,对于云南地区的学生,可以介绍澜沧江大峡谷的景色。通过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具体地感受到我国的大好河山,增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
        又如,《背影》这篇课文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

在引导学生品味“买橘送别”感人的细节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刘和刚的《父亲》这首歌曲。“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您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深沉的旋律,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语文教学中渗入恰到好处的歌曲,让歌曲为语文课增添新鲜活力。
        再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教师可以用电影《城南旧事》中的插曲《送别》导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歌曲纯朴自然,意蕴悠长,音乐性与文学性的结合堪称完美,其凄婉的旋律为整个课堂营造了依依惜别的氛围,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挖掘课文中的情感要素
        初中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对于课文中的某些情感细节不能形成正确理解,需要教师进行挖掘讲解,带领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中。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最后一次讲演》这篇课文时,学生由于不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要内容还未形成认识,从而难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爱国进步青年遭受屠杀而产生的悲愤心情。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当充分结合相关历史背景,挖掘课文中涉及的各类细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到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爱国青年的反抗精神,深入感受作者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情感表达。在教师的情感引导下,学生可以真正进入到课文背后的主题思想当中,感受到作者的热爱祖国、追求自由、为革命事业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
        另外,部编版初中语文课本收集了国外一些歌颂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如《最后一课》《蜡烛》、《亲爱的爸爸妈妈》等。教学这些课文能让学生理解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教学课文《蜡烛》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歌曲表现了游击队员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体现了战士们为了保卫祖国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歌曲极富感染力,优美的旋律,令学生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显然,这节课达到了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其景物色调明丽,语言准确精美,通过对两幅不同情调的雪景图的渲染,蕴含对独立与张扬个性的斗争精神的赞颂。《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画面,引领学生走进“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意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体验作者笔下的雪景之美。
总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情感教育,应当充分结合课堂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课文中的情感细节,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世界当中。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朗诵活动,将情感教育与语言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星熠.浅析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2021,18(1):52.
[2]马芳芳.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课外语文(下),2021,(1):42-43.
[3]许芳.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上),2020,(5):89,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