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幼儿园德育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傅旦燕
[导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也开始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主流内容。
        傅旦燕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浣东街道汤家店中心村幼儿园       3118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也开始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一项主流内容。通过审视德育的价值和功能,教师需要将德育作为幼儿发展的前提来帮助幼儿建立完整健康的三观,提升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关键能力。本文将围绕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在幼儿园德育中的渗透展开教学方法方面的讨论。
关键词:立德树人;幼儿园;德育
前言:
        立德树人的思想在现代幼儿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幼儿园德育提供了十分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也大大改进了幼儿园的德育内容。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应当充分注意到这些显著的变化,给学生设计更加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德育教学内容。
        一、重视儿童主体地位,渗透德育教学
        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养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会直接关系到其未来个性特点的养成。因此在对幼儿实施德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幼儿的行为特点,仔细分析幼儿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对症下药用以提升幼儿的道德标准。首先,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比较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的主体性问题,由于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普遍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也习惯了以个人意志为主快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不能够长期使用的。尤其是在渗透德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尤其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
        例如:很多一线幼儿教师会发现幼儿园的午睡教学工作比较难开展,幼儿本身的随意性较强,尤其是在午睡之后,幼儿的精神状态比较不稳定,有些幼儿处于迷糊的状态,根本不会听教师的指挥。在此背景下,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渗透德育教学,教师应当将午休时间的管理者出让给学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和反思自己日常的行为。
        比如在午睡过后,一般来讲幼儿园会给学生发放水果,但是由于学生刚刚睡醒,精神状态比较恍惚,很多生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听从教师的指挥。在此背景下,教师就需要注意,可以将发放水果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来辅助教师完成,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有效地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劳动精神。每天设置一个值日小组长,午睡时间结束之后,主动去找教师拿水果,并且分发给班里的其他学生,这一过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充当教师小助手的过程中,能够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


        这样每一位学生在给教师做过小助手之后,就会更加理解教师日常工作的内容,并且表现出同样的同理心,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室还可以在口头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小朋友们,前两周咱们班所有的同学都帮老师发放了一次午休水果在这里,老师要谢谢大家的帮忙,相信大家给老师帮完忙之后也有很多的感触吧,那接下来老师就想请大家来聊一聊,自己在发放水果管理纪律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通过这样有效的问题引导,幼儿会主动开始思考,在发放水果的过程中遇到的那些困难,进而更加了解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组织过程中的辛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主体,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在转换角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二、培养过程结果并重,升华德育教学
        传统的幼儿园德育教学普遍存在只重视德育,结果忽略德育过程的现象。这种现象就会直接导致教师在渗透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光顾着讲解德育的内容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且用强硬的规章制度强迫学生把这种德育内容转化为行为表象,忽略了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和心理认同。在此背景下,教师也应当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转变教学方法,明确培养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是同样重要的,要让学生在理解德育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例如:在教学“拾金不昧”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将拾金不昧,这个成语进行含义的解读,并且为学生们强调:“拾金不昧是一个美德,我们应当将这个美德内化于心。”对于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而言,听从教师的话语,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学生往往只是机械背诵了拾金不昧这一个成语,而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拾金不昧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这种道德内容内化到自己心中。为了针对幼儿开展更好的德育教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重视德育渗透的过程。
        比如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请学生到讲台前来配合自己完成一出小话剧,假设小刚拿着钱包走在大街上,此时不小心将钱包掉在了一个角落里,教师拣了起来,看到钱包里面有钱,并没有第一时间将这个钱交还给小刚,而是把钱包里的钱拿去超市买零食了,学生在和教师配合完一出话剧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小朋友们,大家来想一想,刚刚老师的这种做法究竟对不对呢?”幼儿园阶段的小朋友已经具备比较朴素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经过话剧和教师的口头引导,幼儿会马上反映出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继续邀请小刚配合自己出演另外一出话剧,小刚走在大街上,掉落了自己的钱包,而教师作为捡起钱包的人,马上把钱包还给了小刚,这种做法才是最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效仿的。通过两出话剧不同反应的对比,学生就能够更加清晰的明确哪一种做法是道德的,哪一种做法是错误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拾金不昧的重要性,同时深刻理解拾金不昧的含义,并且用这种精神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不仅完善了德育教学的过程,而且升华了德育教学的结果,有利于综合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道德标准,更好地培养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总结:
        幼儿园应重新审视德育的价值和功能,把德育视为幼儿发展的前提,通过与其他教育的有机结合,推动幼儿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品质和关键能力。遵循“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幼儿园德育应从培养幼儿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入手,重构幼儿园德育课程体系及其实践路径,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道德发展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爱琴.幼儿园开展德育教育的途径[J].亚太教育,2020,(2):28.
[2]梁雅娟.浅谈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今传媒(学术版),2020,(4):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