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钟丽玲
[导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学生变换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就包括学生预习方式的改变和调整
        钟丽玲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黄塘中心小学 福建 泉州 362101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学生变换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中就包括学生预习方式的改变和调整。众所周知,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事先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从而为课堂学习做好万全的准备,方可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不掉队,对于学生学好知识并掌握知识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围绕预习展开探索,进一步分析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希望可以让广大的小学生从中受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预习;有效性策略;实践研究
        让学生课前预习,是教师一直在强调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做到并轻松完成这项任务,但是想要让学生预习的愈加有效就不是那么简答的事情了,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为此花费心思、大胆落实各项行动,方可让学生的预习起到该有的效果,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语文学习成绩都是有较多好处的。
        一、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并感受文章情感
        在预期之初,不必纠结于文章的过深理解,需要学生先从文章的朗读开始,通过朗读全文的方式,先来了解故事梗概并能够感受文章情感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当然,小学高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相比于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又有所提升,所以,小学生是可以花费多一些的时间用来朗读课文的,从而对故事梗概和文章情感有一个准确的理解,方可为后续课堂学习、接受教师指导做好准备。
        在这个预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达成练习普通话的目的,可让学生很快的捕捉到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及语句、词汇[1]。在感受文章情感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带入人物角色中,方可更真切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即可迅速的生成与文章相符合的情绪和情感,这也是学生学好文章、把握文章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巧用身边工具攻克字词难关
        在学生朗读预习文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生词,它们也是文章预习、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有必要鼓励学生巧用身边的工具攻克字词难关,从而为提高后续课堂教学质量、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奠定基础。
        于课堂上预习的学生,可以借助词典来查阅不熟悉的字或词,从而了解这些字词的发音、含义,并可将查阅到的拼音、解释记录下来;对于家中预习的学生,可以采用计算机搜集陌生字和词,从而懂得发音、知其含义[2]。诸如此类的办法都是可取的,寻求朋友、家人的帮助也是可行的,攻克这些字词是最终目的。
        如若学生有时间、有条件,还可自主的练习这些字或词,从而进行默写、背诵,大大提升对这些字词的掌握能力,方可让预习效率大增。例如在《落花生》的预习阶段,就可使用计算机攻克“居然”、“爱慕”、“体面”、“吩咐”等词汇,方可让学生的预习效率大增。


        三、结合预习任务或课后问题搜集相应资料并进行分析,加深课文了解
        为了确保学生预习不陷入表面化格局中,小学语文教师可适当的为学生深入预习事先设计和提出预习任务,预习任务是由几个问题组成,也可掺入一些实践性质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预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协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和认知,便可避免学生“无用功”。
        待问题设计并传递到学生那里之后,要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并为此搜集相应的资料,从而辅助自己加深对文章背景、作者情感等诸多内容的了解,方可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把握精准,方可保障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预习任务,即可让学生的预习更加有效率。
        搜集资料方面,学生可通过辅助资料来获取相应的信息,涉及文章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章的情感等,利于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并正确解答[3]。有条件的学生,还可在计算机中搜寻相关信息、资料,也可拓宽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方可对文章有更深的见解和认知。
        如若教师没有事先设计和推出预习任务,学生还可结合课后问题展开资料搜集、进行思索,也可确保学生在预习阶段收获颇丰。
        四、鼓励学生总结预习成果并提出疑惑问题,灌输预习新方式、方法
        预习任务的完成并不标志着学习宣告结束,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预习成果进行总结,更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即可巩固学生预习成果并加深学生预习印象,对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有着较大的帮助。预习成果总结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预习中遭遇的问题、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的困惑记录下来,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投身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茅塞顿开并收获更多灵感和思路。当然,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定时查阅学生的预习成果报告,从而获悉学生预习成效、总结学生预习中的各种问题,方可以此为参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和计划,便可让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这对于消除学生预习中的困惑、提高学生预习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都是极好的,还望教师可以做到这点[4]。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的预习成果报告发现学生预习中的问题,从而揪出学生错误的预习方式、方法,更可针对性的灌输预习新方式、方法,便可让学生的预习更具有效性,这对于学生来说,将会是一个极大的帮助,有利于学生预习愈加高效、有利于学生树立预习信心并获取预习满足感,自然可让学生受益匪浅。那么,教学目的、育人目标即可顺利达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习是课堂教学前的学习阶段,是学生事先了解即将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途径,提高预习有效性对于学生而言意义重大。鉴于此,还需小学教师高度关注高段学生的课文预习,传授预习经验和方法之余,还要严格监督学生的预习成效,从而为提升学生预习有效性、避免在课堂教学中跟不上教师教学进度提供保障,相信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如此一来,学生语文素养及学习成绩也可显著提升,便可轻松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葛道珍.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中预习的操作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1):50-53.
        [2]沈少珍. 不忘初心 立德树人——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4):13-14.
        [3]徐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8):132.
        [4]严敏. “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环节的设计与思考[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54+1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