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数学扎根于生活

发表时间:2021/4/27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2期   作者:鲍新华
[导读]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鲍新华
        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老区学校   福建  武夷山  354312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让数学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
        1、让教学内容与生活问题紧密相连。
        教学中寻找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当教学内容成为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对数学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如教学“除数是二位数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教师于是让学生估算:同学们12人一组去郊游,现在要去买12份肯德基套餐,每份11元,请你帮助算一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是100元(10×10=100元),即大约要带10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带100元钱是买不回12份肯德基套餐的。”大家想想也是,那是不是刚才用的估算方法错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和务实创新的精神。
        2、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的一道题时,题目是“鸡兔同笼,共有20个头,54条腿,请问鸡兔各几只?”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进行教学:假设鸡和兔都训练有素,吹一声哨,抬起一只脚,就得到54-20=34只脚,再吹哨,又抬起一只脚,得到34-20=14只脚。这时,鸡都一屁股坐地上了,兔子还两只脚立着。所以,兔子有14÷2=7只,鸡有20-7=13只。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认知,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再一次得以生动展现,既生动有趣,学生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比如我们常见的商场打折问题,公园门票问题,打出租车问题等在数学的各类解决问题中都有这样的内容,很多都是要靠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加以思考过程的,例如:公园只售两种门票:个人票每张5元,10人一张的团体票每张30元,购买5张以上团体票者可优惠百分之十,我们有37人去公园游玩,按以上规定买票,你认为怎样买最合算?这样的题目可能会想出多种方法:方法1:按每张5元购买,要花5×37=185元; 方法?2:采用买3张团体票,再买7张个人票,一共要花3×30+5×7=125(元);?方法?3:买4张团体票,只花30×4=120(元);? 方法?4:买票时请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团体票,然后让他们各自出3元钱,我们只花30×4-3×3=111(元);? 方法?5:邀请13位其他游客参与我们来一起买票,我们只花30×5×9/10-3×13×9/10≈100(元),这样我们合算,他们13位游客也合算。
        三、在游戏中玩味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不像其它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教学、推理与运算的结合,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而游戏活动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方法,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活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就会像磁铁般地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这样,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之中。例如,在“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活动,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你手中共有几个套圈?”、“套进了几个?”、“有几个没套进?”、“套进与没套进的圈一共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使学生在玩中加深了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掌握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并为以后学习有关简单的应用题打好了基础。
        再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实践中应用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之一。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
        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完《圆的周长》一课后,我将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大树的直径,可树那么大,肯定不能将大树锯倒再测量。学生们都在冥思苦想之际这时我在边上提醒到:同学们我们刚学完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很大关系,大家看看能不能从这方面想办法。话音刚落,许多同学都恍然大悟,知道可以用绳子先量出大树的周长,再除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大树的直径。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数学,更要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上狠下功夫,使他们在学习与应用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数学知识,形成独有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受益终生的数学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